27 April 2004

盧卡斯與理性預期學說

一九九五年十月,我一聽說芝大老同事盧卡斯榮獲諾貝爾獎的消息,便激動得不能自已,顧不得芝加哥當時才清晨六點半,拿起電話就打到他家,不料接電話的人是他前妻麗塔(我通訊錄上留的電話號碼,還是一九八四年我與盧卡斯共事時抄下的)。看樣子是我把她吵醒了,但她立刻清醒過來,並問我為何這麼早打電話找盧卡斯。我本來擔心她會不高興聽到盧卡斯得獎的消息,但還是說明我是為了表示恭賀之意。沒想到她聽了居然非常開心,更令我訝異的是她劈頭就問:「他是單獨得獎還是跟別人共同得獎?」我說:「獨得。」這下麗塔的反應比剛才還興奮。

隔天我才知道,他們夫妻在離婚協議書中立了一條規定:如果盧卡斯在一九九五年得到諾貝爾獎,麗塔可以分得一半獎金。所以,我前一天早上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通知麗塔:她的財富多了五十萬美元,而且這筆意外收穫來得正是時候,無怪乎她會那麼高興,也難怪她那麼有興趣知道這個獎是獨得還是合得。幸好盧卡斯並不計較我這無心之過,還寬宏大量地針對此項離婚協議向新聞界如此表白:「說了算數。」
景氣循環理論
我在芝大經濟系任教時,辦公室裡掛了一塊上面寫著「禁止吸煙,盧卡斯例外」的牌子,因為能和盧卡斯聊天,就算忍受一些煙味也值得,但跟其他煙不離手的經濟學者談話可就不然了。由此可見,他得諾貝爾獎的確實至名歸,這也是大多數經濟學家企盼已久的美事。

盧卡斯在七○年代對總體經濟研究貢獻良多,從此徹底改變相關領域的研究重心,對他的批評者(主要是凱因斯學派)和支持者(主張維持市場清結或均衡狀態——market clearing or equilibrium,意指經由價格調整使得市場供給量等於需求量的狀態)也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

他在一九七二至七五年間發表了數篇重要論文,將穆斯(John Muth)提出的理性預期概念應用到景氣循環理論(theories of the business cycle) 。過去的理論曾經運用簡單的菲力普曲線(Phillips curve)來分析景氣變動,從這條曲線可以看出,隨著物價提高,失業率會自然下降,經濟成長率則會自動上升。不過這些理論假設勞工和企業不懂得運用現成資訊,所以在判斷物價水準時會一再犯下同樣的錯誤,例如物價普遍上揚會提高勞工的工作意願,因為他們一直誤以為他們的薪資購買力超過實質購買力。

盧卡斯的理性預期學說認為,人們只會暫時被突如其來的貨幣政策搞得一頭霧水(理性的預期不等於完整的資訊或正確的遠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貨幣供給突然增加,物價水準依然持平時,會讓勞工暫時誤以為自己的實質工資提高了。製造商亦有可能發生類似狀況,以為他們銷售的貨品價格也比其他物價增加了。透過這些管道刺激貨幣供給,可以製造短暫的榮景,不過一旦大家發現自己的預期出了錯,繁榮局面很快就會結束。
物價上漲和失業率的關係
舊一派理論認為,由於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之間永遠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物價上升,失業率就下降;物價下降,失業率便上升),因此貨幣當局應該扛起調節景氣的大任。修正派理論則提出迥然不同的看法,因為貨幣政策在景氣波動時對經濟造成的影響非同小可。因此,經濟緊縮時期多印些鈔票、經濟擴張時期少印些鈔票是行不通的,大眾對這種政策產生預期心理將會使其實質效應沖淡許多,薩正(Tom Sargent)和華勒斯(Neil Wallace)這兩位學者已在他們刊登於《政治經濟學刊》(一九七五年四月號)的一篇論文中證明此項結果。

令人遺憾的是,貨幣當局若想造成景氣波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採取反覆無常的貨幣政策,而貨幣政策固然有其效用,卻也危害不少。因此,盧卡斯的學說提出一項重要結論:中央銀行應當放棄調節貨幣供給的念頭,專心致力降低和穩定物價水準這個長期目標。美國聯準會和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在九○年代初期多半以此為目標,結果十分成功地改變了貨幣政策。
附帶說個小插曲,盧卡斯第一篇探討理性預期學說的論文〈預期心理與貨幣中立性〉(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刊載於一九七二年的《經濟理論學刊》(The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這篇文章本來是投給美國經濟學會出版的主要刊物《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卻因為太偏重數學而被打了回票。事後盧卡斯不但大發雷霆,還破口大罵主編想把一份學術刊物搞成《新聞週刊》。後來那位倒楣的主編大人向我證實了這件事,還問我面對他的處境會怎麼辦,我的答覆是:立刻接受那篇論文。

預期心理的廣泛影響

預期心理不只在貨幣政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其他經濟學領域也具備關鍵地位,此點盧卡斯後來在他的投資、失業、課稅、公債管理、資產定價等研究當中作了說明。遇到這些情況,都應該考慮理性預期如何形成,才能作出適當的政策評估。以往的分析沒有考慮此種預期心理的調整過程,現在都無法躲過「盧卡斯的批判」了。

以菲力普曲線來說,盧卡斯提出的批判是:貨幣當局在經濟衰退時期無法決定是否增加貨幣和提高物價,只一味假設大家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將維持不變。同樣道理,人們對於稅收、匯率及管制政策也會產生預期心理,這些心理又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企業財政理論便經常討論此種概念。任何一位財政經濟學家都不認為政府有能力在不影響資產定價機制的情況下,去改變某個可以左右金融市場的財政政策,例如課徵資本所得稅或商業交易稅的政策。

盧卡斯除了批判過去那些評估財政政策的老方法,也教大家如何發展將理性預期納入考量的理論模型,現代總體經濟學家便經常運用這些模型來評量各類財政政策,這方面的理論已被學界稱為實質景氣循環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並且不再重視貨幣因素,而強調技術轉移、國際貿易的變化模式、政府採取的財政政策及管制措施等實質面。此種趨勢後來也出現在探討長期經濟成長決定因素的研究中,而這又是盧卡斯貢獻卓著的一個領域。

本文摘錄自《挑戰大師,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

挑戰大師,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

本書作者貝羅的學術研究對一九七○年代以後的美國總體經濟理論影響甚巨。在台灣,國立大學經濟研究所的學生都知道,厚達八百多頁、已出到第五版的貝氏巨作《總體經濟學》是必讀經典。現在,貝羅在新書中應用訓練紮實的自由市場理論探討各種國際、社會問題,內容涵蓋成長與外債、大學成績、毒品管制、美容經濟學,以及墮胎與犯罪的關係等等。

作者:貝羅(Robert J. Barro)
譯者:譚家瑜 
出版者:《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二○○三年十二月

fr.: 天下管理叢書報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