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June 2004

進軍大陸內銷市場注意三大挑戰

前陣子報載:大陸某知名台商,歷經十餘年耕耘,憑藉其大陸高知名度的品牌及高滲透度的通路,於日前將其飲料控股公司50﹪的股權以溢價3億多美金的條件售與知名日商朝日及伊藤忠;以及以溢價方式將大陸量販店50﹪股權售與知名英商TESCO,雙方結盟並利用彼此優勢進軍大陸市場。此舉,不但讓該台商贏了面子,又贏了裏子,令許多有意大陸拓業或已進軍的業者,均覺得「有為者,應亦若是也」。

 大陸近來所載「十大暴利行業」如:房地產、補教業、眼鏡業、醫藥業、殯葬業、出版業…等,看在台灣同業眼中確實不是滋味,因為部份行業與台灣業者目前所處競爭白熱化「微利經營」的現況而言,不啻天壤之別!也難怪某些業者躍躍欲試,逐鹿中原。

入世後開放限制 強大磁吸效力

 自2001年12月11日以來,中國加入WTO後2年多來,配合招商引資,大陸官方也的確開放了不少內需市場的門檻。就以零售批發業而言,於2003年開始允許外資擁有多數股權,並取消地域或開店數量限制,確實對外資產生相當的吸引力(從2002年吸收外資高達530億美金即知);若2004年再依中國大陸所承諾進度:外資可從事圖書、報紙、雜誌、藥品等特定業務,並取消對外資特許經營的限制,那麼吸引外資零售業的魅力應該還是方興未艾的。

切入內需市場 面臨3大挑戰

 2004年欲進軍中國大陸的零售業者,除了看到開放的商機外,可能還需注意相對的、新增的挑戰如下:

 挑戰一:相關法規限制

 1990年代期間,有不少台灣傳統業者,基於大陸廉價的勞工與土地成本,進軍大陸耕耘一段時間後,憑藉著良好的品質、具競爭力的價格以及快速反應的能力,在外銷市場均有相當好的表現;可是最近10年大陸經濟突飛猛進,內銷市場商機誘人,加以進入WTO後,內銷市場原有規定逐步解禁,故許多外資、台商製造業者均摩拳擦掌,擴大產能,欲盡快切入大陸內銷市場,此時才發現多數產品必須取得產品認證,才可進入內銷市場。
 
 譬如2003年8月開始實施的3C認證(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制度規定,第一階段共有19類132種產品必須強制認證,產品才能內銷或進出口;若未取得「中共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認證卻逕行內銷,將遭到罰款或停止販賣。

 由於台商送測取得3C認證時間通常需數週至3個月不等,且費用不低(每種產品花費約2.5萬~10萬人民幣不等),因此在大陸內銷市場競爭激烈的態勢下,有意進入內銷通路市場的台資業者,必須在規劃階段時,就需將相關產品販賣規定了解清楚,以免延誤商機。

 挑戰二:對特定零售業態的保護與規範
 
 雖然2004年按照進度將承諾對外資開放藥品、書報雜誌…等敏感行業的零售、批發業務。可是以「藥局」經營為例,主管藥業經營的「藥監局」規定,2004年底前,經營藥局業者必須獲得GSP(類似台灣優良商店認證)的認證,否則將不准經營,此舉不但對獨立藥局業者產生排擠作用,日後對欲進軍大陸藥局、藥粧外資業者也會產生影響。

 至於外資、台資零售業者在大陸市場佔有率相當高的「大型超市、倉儲量販」業態,2004年可能必須密切注意中共商業部「新外資商業法」的相關修訂辦法,如:業者開始分成A、B、C級三級管理,A級為「無違規行為者」,B級為「有違規行為但已規範者」,C級為「有違規行為且未規範者」,並進一步規定若申設新的大賣場的資本金未實際到位(如:8,000平米以上為3,000萬元人民幣,3,000~8,000平米為500萬元人民幣,3000平米以下為註冊資金的30﹪)時,經查獲屬實則於1年內不得申請設立新的門店。

 這些新規定均可能造成台商資金運作的壓力及影響開店速度。此外,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相關主管單位已規定,在特定區域範圍申設「大賣場」時,必須舉辦所謂「公聽會」得到相關單位或團體代表的同意時,才可設立新門市,此舉無異對相關業者開店也將產生束縛。

挑戰三:沿海與內陸、城鄉的經濟差距更加明顯
 
 根據大陸官方統計,大陸西部12個省市自治區,面積雖佔全中國77﹪,可是人口比例卻僅為23﹪,GDP比例更僅為17﹪,與沿海比例相距極大,雖然自2000年起有所謂「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計畫」,可是大家都明白短時間是難以看到成效的;而經濟發展城市化以及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均突顯城市與農村貧富差距的擴大。故雖然某信用卡知名組織調查亞洲各國零售業發展預測結果顯示,中國大陸2004年上半年將較去年同期成長14﹪(台灣為5.5﹪),營業額可達2.45兆人民幣,是所有調查地區的榜首。可是地區發展的差異,城市成長的快慢,消費能力的強弱,均是發展大陸內銷市場必須正視的問題。
 
 總之,中國大陸將是21世紀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地區,可是從過去贏家的腳印觀之,必須有恆心的適應當地情境、持續的調整經營模式,才可能出人頭地。

撰文:創業搶鮮誌劉汝駒
fr.: 創業搶鮮誌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