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終極挑戰重建台灣工業設計新典範
我們的工業設計已經起飛、受到肯定、具有優勢; 下一步,就看企業界如何突破、教育界如何改造、個人工作者如何放手衝鋒了。
採訪‧撰文= 陳珊珊
五星級飯店的宴會廳中,萬頭攢動,台下經濟部長林義夫、巨大機械總經理羅祥安等人,都把目光投向舞台上手舞足蹈的演講者。這位來自法國、目光炯炯的紳士,就是被譽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的菲利普‧史塔克(Philippe Starck)。
起飛:國際大師紛紛看上台灣
如此備受推崇的國際級設計師,史塔克卻興奮地對台下聽眾說,「過去幾年總是聽法、德、美各國的合作夥伴說:『你的創意很好,可以去台灣找人幫忙你,』現在,我終於來到台灣!」
史塔克並不是最近幾個月,唯一來台的國際級設計師。台灣近來年在國際工業設計界的驚人成長,陸續吸引了包括米蘭3M Design Center總監莫洛‧普契尼(Mauro Procini)、義大利賓尼法利那(Pininfarina extra)研發與設計總監法蘭西斯科‧洛佛(Francesco Lovo)、德國保時捷汽車專案設計暨客戶關係經理安東尼‧海特(Anthony Hatter)、香港設計師協會主席葉智榮等人造訪。四月下旬,有「設計界的奧斯卡獎」之譽的德國iF工業設計獎執行總裁衛葛曼(Ralph Wiegmann),也將來台。
肯定:工業設計的奧斯卡,我們拿過七項大獎
連四月初來台的新力(SONY)總裁兼首席營運長安藤國威,也對台灣經營品牌與設計的成果印象深刻:「台灣已經慢慢走出自己的品牌路,我樂觀其成!」
安藤國威指的,當然包括台灣品牌的年輕盟主:明基電通(BenQ)。從2001年底正式宣布自創品牌以來,明基這個不到三歲的Young Brand(年輕品牌),已經輕鬆用「設計」,登上台灣企業幾十年來夢寐以求的國際平台。
去年九月,明基在首次舉辦的「iF中國設計獎」中,就以整齊的高設計水準,奪下六項大獎,成為華人品牌的大贏家。今年三月中,在德國漢諾威頒發的「iF工業設計獎」,明基再下一城,拿下七樣大獎,讓iF獎執行總裁衛葛曼也不禁讚嘆「明基的設計能力,真是令人驚訝!」他並且預期,明基將是實力強勁的新興品牌。
兩年前,《數位時代雙週》曾以製造、運籌之外的「第三種能力」為題,深度報導台灣的「設計能力」。兩年來,台灣工業設計的種子已經逐漸發芽、茁壯,只是隨之而來的挑戰,卻也不能小覷。
優勢:圓熟的製造、彈性的反應、超卓的速度
台灣人「悲情」久了,常常難以想像在「外人」眼裡,台灣竟是充滿希望與商機的可愛小島。
「你要什麼,台灣都能給你!」專精製造,是台灣舉世無雙的首要優勢。史塔克指出,台灣是世界3C產品的最大來源地,「要什麼、有什麼」的得天獨厚製造背景吸引他到此一遊,若能將卓越的製造能力結合設計能力、品牌經營,絕對大有可為。
除了苦幹實幹的製造背景,彈丸之地台灣的彈性與速度,更是無人能比。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系主任丑宛茹就回憶,在奧地利留學時,想要買個家具櫥櫃用的滑輪,得到瑞士訂貨,一個月才送到;反倒是她一位法國友人來台評鑑學生作品時,順口說了句「要是這片壓克力材質更亮一點就好了!」被評鑑的學生當場雖然默不作聲,但不到一小時就買來新材料並替換好,讓這位法國朋友驚訝地說不出話來。「靈活反應、彈性速度,是台灣更大的優勢!」丑宛茹說。
突破:賣菜刀的,都懂得賣故事了
來自台灣的品牌正在世界各地起飛,更是工業設計的最佳後盾。
前身是外貿協會設計中心、今年二月中旬正式成立的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就以「品牌」與「設計」為主要業務,現在一年有五、六十個的中小企業Case在手。
外貿協會最津津樂道的,就是曾把金門的傳統鋼刀公司「金合利」,由「賣菜刀」的,變成「賣故事」的品牌,還請日本設計師設計菜刀造型,並取了個「Maestro Wu」的洋名(Maestro指工藝大師,Wu是因老闆姓吳),此後到金門的外國觀光客,都指名「金合利」是必到行程。
「作戰鬥機我們也許沒能耐,但作鞋子、帽子,台灣中小企業非常有經驗,絕對辦得到!」外貿協會董事長許志仁笑說。
企業的新挑戰:你敢不敢丟掉OEM的包袱?!
「品牌」與「設計」是台灣的下一個機會。但是,已經踏出首步的台灣企業,還缺乏什麼?曾帶給台灣經濟奇蹟的OEM(代工模式)特有文化,可能是今日台灣亟欲往前發展的先天障礙。
許志仁就指出,台灣企業根深蒂固、凡事以「Cost Down」為先的OEM思考模式,常落入「降低價格,而非提高品質」的陷阱。「就像吃粽子,就算成本變低價格便宜,但是裡頭的料少了,顧客還會來光顧嗎?」他舉例。
過去,OEM模式帶來的大量利潤,也使台灣企業沒有迫切轉型的需求,但近年代工利潤急速下降,PC代工產業利潤微薄。「我們什麼時候才能覺悟?」一位業內人士急切地指出,發展「品牌」與「設計」絕對刻不容緩,但許多企業仍不願正視問題,安慰自己「時候未到」,等到想投資品牌與設計時,或許早就沒你的份了。
「企業必須認知,設計帶來的不再是『附加價值』,而是『唯一價值』!」GE/FITCH大中華區執行總監陳禧冠強調,品牌與設計是企業面對消費者的唯一介面,如果還認為設計是附屬品,結果終將出局。
「台灣的設計部門在企業裡,通常發不出聲音來,」陳禧冠指出,設計部門被視為「工匠」而非「創意人」的偏差觀點,尚未改善。設計部門通常必須「屈服」於研發與製造部門對於產品的不同看法,在企業中的權力與位置不完全平等。設計師本身亦在OEM模式訓練下,只是缺乏原創性的執行者,設計師失去應有的產品開發(前端)、消費者溝通(後端),甚至是根據消費者行為預測下一個熱賣產品的能力。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系主任曹永慶也指出,企業內的工業設計師只有「執行能力」,沒有「思考能力」,是企業現在面臨的最大瓶頸。他回憶在日本攻讀博士時,曾在夏普、新力、松下等企業設計部門實習,「人家肯投資半年以上的時間與資源訓練新手,容許犯錯,年輕的設計師才能自由成長!」
學習「尊重」設計的原創性,是台灣企業亟需培養的的價值觀。
一位在設計界待了十年的業內人士觀察,有些企業老闆常會把「就是畫兩筆而已嘛!居然要這麼貴!」的看法掛在嘴邊;或是產品熱賣,也會半信半疑地質疑「真的是因為設計,產品才賣得好嗎?」忽略在一般人眼中僅僅是「畫兩筆」的功夫,其實需要長時間與經驗的訓練累積。「現在大家嘴上都說設計重要,但骨子裡是不是真的這麼想?」他反問。
台灣不得不承認,企業在OEM模式下,長久培養「吃飽就好」的態度,不能繼續沿用在「除了吃飽,還要吃得好」的自有品牌與設計之路。
教育的新挑戰:你要培育博士碩士,還是設計大師?
除了扭轉對於「設計」的態度,「設計人才」更是台灣企業遍尋不著的夢魘。
台灣一年畢業的工業設計系學生約一千三、四百名,但「能馬上進入狀況的,恐怕不超過50人,」明基設計中心總監王千睿感嘆,學校教育仍以學歷為重,比的是「我們有幾個博士、碩士」,具實務經驗的教師有限,或是認為「到業界再慢慢培養就好了」的想法,導致學生素質參差不齊、工業設計人才難求,是目前最大的瓶頸。
教學方法趕不上業界需要與時代潮流,恐怕也是設計教育的難關。一位資深設計師指出,學校教育除了鮮少對品牌、趨勢、時尚或是新興工業材料提供學習資源外,在基礎教育如設計史理論的著墨也流於一般,枯燥的歷史介紹或理論背誦,想要引起學生興趣,實在很難。一位畢業於南部大學設計系所、現以室內設計為業的畢業生就坦言,「一班50個人,真正認真念理論的,恐怕不到15人。」
相較之下,服務於外商設計公司的陳禧冠,回憶在美國Cranbrook攻讀設計學位時,原本納悶為什麼學設計要必修「哲學」這堂課?等到實際上課之後,教授啟蒙式的實例教法讓他茅塞頓開,他才恍然大悟,唯有瞭解過去各種哲學思潮,才能認知現在、預測未來。當設計師具備了預測「美國市場下一個需要的是什麼產品?」如此的思考能力,才算打通任督二脈。不具備理論素養、就難以培養設計原創性,這是台灣設計師普遍的通病。史塔克訪台時,也不留情地指出,台灣與亞洲設計師抄襲風氣盛、一味跟隨潮流,根本沒有自我原創性,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個人的新挑戰:你想守住錢包,還是去看看全世界?
如何培養原創性?給設計師足夠的空間是第一步。
走進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去年新落成的大樓,大學部兩百多位工設系學生都有自己專屬座位,有人堆滿設計材料、作品;有人隨意放置個人小物、貼滿生活照片;還有學生帶筆記型電腦、帶帳棚來,準備交作業時「長期抗戰」。
步出研究室,走廊上滿是學生展示的作品陳列,「作設計這行錢或許不多,但成就感非常必須!」丑宛茹強調,給學生空間,他們產生的創意自會湧泉以報。「譬如我們要學生設計椅子,就不說是椅子,反而說是『可以支撐重量的物品』,不要有太多限制,」她指著一張學生用麻繩做成的「支撐重量的物品」笑說。
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則是設計師的「生存之道」。
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系系主任曹永慶指出,畢業生在應徵時要給企業看的,「是豐富的作品集,不是高分的成績單!」
優秀的設計作品,多半來自獨特的生活經驗。曾在香港飛利浦設計中心工作的陳禧冠就回想,當時有位義大利女同事,「她存摺裡經常只剩幾十元,因為所有錢都拿去旅行花掉了!」透過旅行得到不同發想,在地中海、非洲文化激蕩下作出來的設計,就是比只待在城市,天天擠地鐵、吃便當的一般設計師特別。
如果,你沒有錢到處旅遊,那就自己「創造環境」吧!
歐洲頗負盛名的德國家具展剛閉幕,但是「會內展」有時還不如「會外展」來得有趣。所謂「會外展」,就是沒錢參展的學生或一般人,可以在展場周邊自行想辦法找場地,即使是小攤位也好,自成一格地展覽自己的設計產品,丑宛茹說,她就曾在一棟即將拆建的危樓裡,欣賞兩位來自慕尼黑學生的設計作品,這些「會外展」還可能引來更多注目,甚至遇到伯樂提供工作機會。
充滿熱情的台灣學生,也漸漸有為自己「創造機會」的表現。德國保時捷汽車專案設計暨客戶關係經理海特來台演講時,就有一位工設系畢業的學生,主動積極地將作品Show給海特看,並詢問建議與改善方法。「他有語言(中文)優勢,又充滿對設計的熱血,也許他就是中國汽車產業下一個明星設計師,Who Knows?」海特讚許道。
是該大方秀出來了!「克勤克儉」的時代已經過去。台灣,歡迎接受從「價格創造者」,進入「價值創造者」的第二回合挑戰!(轉載自數位時代雙周第80期)
fr.: http://www.bnext.com.tw/mag/2004_04_15/2004_04_15_2125.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