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June 2004

人品比人才重要

作者:林宜諄 攝影:陳應欽 2004.6 /第216期

這是一家跨國大銀行交給應徵者的難題,十多位年輕人開始絞盡腦汁,想像自己所面臨的處境,然後以四到五人分組的方式,討論可能採取的作法和背後的考量。主考官就坐在一旁,仔細聆聽整個討論的過程。

現在你是公司的主管,旗下一位同事生了重病,必須請長假休養,但他的假期已經用完,此時,他的太太跑來找你,表示還扛著沈重的房貸,如果失去老公這份收入,將繳不出貸款,房子會被查封,因此希望老公可以繼續上班,但是現在部門人手、預算吃緊,業績壓力又大,此時你該怎麼辦?」

這是一家跨國大銀行交給應徵者的難題,十多位年輕人開始絞盡腦汁,想像自己所面臨的處境,然後以四到五人分組的方式,討論可能採取的作法和背後的考量。主考官就坐在一旁,仔細聆聽整個討論的過程。

其中一位應徵者提出他的解決方案:「不如少上一檔廣告,省下的經費足以支付那位同仁的薪水。」後來,他被判出局。

一千多位名校畢業的MBA高材生,經過企業層層面試和筆試的篩選與淘汰,刷到剩下十多人,這些原本突破重圍的優秀應徵者,經過最後一關「人品大考驗」而得以倖存者,不到三分之一。

「答案沒有對或錯,測驗的只是人心,我們想知道你的人品和想法跟企業文化是否契合(match),」扛起徵才大任的花旗銀行台灣區人力資源處副總裁閻台生說。

花旗銀行在全球推出業界知名的「MA儲備經理人才計畫」(Management Associate program),在亞洲培育出多位政界與金融界精英。四十年來,花旗在台灣每年固定徵選台大、政大和海外MBA,從中挑出未來將重點栽培的高階經理人選,包括花旗集團台灣區總裁陳子政、中信銀總經理陳聖德、建華金執行長盧正昕、高盛亞太副董事長宋學仁、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等,當年都是花旗MA出身,而「品德」正是他們得以擊敗競爭對手、脫穎而出的最重要關鍵。

人才無人品 闖禍甚於庸才

「人才是可以後天訓練的,但人才若缺乏人品,闖的禍反而比庸才更大,因此公司選才,才華再高,沒有人品寧可不要,」閻台生下了註腳。

前美國德州儀器總裁兼執行長佛瑞德.布希(Fred Bucy),在「我們如何甄選高階主管」(How we measure managers?)一文中指出,德儀在甄選高階主管時有十項必要條件,例如冒險意願(willingness to take risks)、獲利能力(ability to make a profit)、創新能力(ability to innovate)等等。不過,「誠信(integrity)」絕對名列榜首。

佛瑞德.布希指出,經理人員即使很聰明、有創意又很會替公司賺錢,但如果他不誠實,則他不僅一文不值,對公司反而是相當危險的人物。他對誠實所下的定義是,當經理人發生難以預料的事情而無法達成承諾時,他必須儘可能通知對方,解釋未能達成的原因,並竭盡所能去減少對方的損失。

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才,一旦用人不當,人才也會成為企業最大的負債。因此,人才的品德比專業能力更重要,因為人品攸關企業的永續競爭力。

1995年,一位年僅二十八歲的霸菱銀行新加坡分行期貨交易員李森(Nick Lesson),短短不到三年內,以偷天換日的手法,進行不當交易,讓長達兩百三十二年歷史的英國霸菱銀行(Barings Bank)倒閉,最後以1英鎊的象徵性價格,被荷蘭ING集團收購。

2003年5月11日,《紐約時報》刊登一則令人震驚的道歉啟事,替該報二十七歲記者布萊爾 (Jayson Blair)抄襲及杜撰新聞一事,向所有讀者及相關人士致歉。雖然《紐約時報》勇於認錯、扛起責任的態度值得欽佩,但這個事件已足以讓它的百年金字招牌受損,因為連全球公認最好的報紙都有作假的新聞,媒體如何能再取得讀者的信賴?

2003年10月,華人圈最大的律師事務所理律驚爆員工劉偉杰盜賣客戶託管股票案,盜賣股票金額高達新台幣30億元,讓理律一度瀕臨破產,雖然最後取得客戶諒解並達成協議,以十六季分期攤還、外加十八年法律服務和公益慈善抵債的方式收場,但在金錢損失外,多年辛苦打造的品牌與商譽受創更大。

無論企業管理制度多麼嚴謹,一旦雇用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組織中的深水炸彈,隨時可能引爆。

曾被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評選為五百大企業中,高居第七名的能源巨人安隆(Enron),於2001年底宣布破產,成為美國有史以來最大宗的破產案。一家年營收達1000多億美元的企業,能在短時間內崩解,肇因於執行長與財務長勾結全球第五大的安達信會計師事務所,在財報上灌水作假、隱藏債務,藉以哄抬股價牟利。

後來世界通訊(WorldCom)、泰科(Tyco)、全錄(Xerox)及默克藥廠(Merck)等知名企業也相繼爆發會計弊案,因此掀起全球對公司治理和企業倫理高度重視的熱潮。

4月下旬,美國電訊大廠朗訊(Lucent Technologies)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開除包括中國區總裁在內的四位高階經理人,因為他們涉嫌違反「反海外腐敗法(Foreign Corrupt Practices Act)」,以行賄方式打通中國市場的人脈。此次朗訊決心壯士斷腕,無非是擔心陷入「安隆第二」的危機。

人品攸關企業永續競爭力

西諺云,「好的倫理為經營之道(Good ethics is good business)」。企業競爭,不只是策略、技術和創新的競爭,最後決勝負的關鍵,往往掌握在品德手上。

跨國企業IBM轉型為服務導向的高科技公司後,發現尤其在提供無形服務的業務競爭時,影響客戶最後採購決策的因素,往往是口碑和信賴度,而IBM人長期累積的品牌形象成為臨門一腳。

IBM訂定的九項用人標準中,有五項跟品德相關:具備「勇於負責、工作熱忱、自我驅策、值得信賴和團隊協力」的能力。IBM人力資源部門內部有不成文規定:絕不任用「帶兵集體跳槽」的主管,因為「有道德瑕疵」;也絕不任用帶著前一家公司資源前來投靠的人才,因為「今天你偷了老東家的東西過來,難保明天不會偷IBM的東西出去。」

「企業品德是一種無法量化的競爭力,」台灣IBM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柯火烈加重語氣,企業如果不重視誠信,不但影響企業形象,也絕對影響企業的競爭力。

麥克雷恩(Michael Rion)在《負責任的經理人》(The Responsible Manager)一書中指出,重視品德的企業,除了可以免於訴訟的危機,高道德標準的要求,還有助於提高業績表現,因為顧客認同企業形象而變得更加忠誠,員工也因此提高生產力。

美國奧克拉荷馬市成立超過半個世紀的的精瑞公司(Kim Ray Inc.),是一家生產原油開發機具的製造商,即使台灣、大陸目前都具備生產這種機具的技術,近二十年生產成本不斷上揚,但精瑞公司仍堅持不漲價,以提高生產效率維持足夠的利潤,因此產品市占率還能高達全球市場五成以上。

精瑞公司的成功祕訣,在於董事長何霆翱(Tom Hill)從1992年起所推動的企業品格訓練計畫。

剛開始,為了找出生產效率無法提升的原因,他把整個工廠運作的情形錄影下來,發現不少員工消失在鏡頭下,原來有人花了不少時間四處尋找工具,有人偷偷跑去喝咖啡休息。後來,他決定透過品格教育訓練,向員工強調井然有序、主動、盡責等多種好品格特質的重要,員工在潛移默化下士氣大振,原本安裝機器的時間從六到八小時,縮短到只要二十七分鐘,競爭力大為提升。

不僅於此,精瑞公司也強調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在石油產業景氣低迷時,精瑞介紹員工到其他公司暫時安頓,或是鼓勵他們到市政府當義工,再由員工薪資提撥成立的基金支付薪水差額,以取代資遣員工,結果員工對企業忠誠度提高,也贏得「品格企業」的美譽。

「如果把企業比喻為一棵大樹,則品格有如樹根,若樹根開始腐爛,不管樹多大多茂盛,已可預見這棵樹終將枯萎,」剛度過七十大壽的永光化學董事長陳定川七年前率先自美引進品格教育,奠定「愛心管理」基礎,「即使徵才薪資條件無法跟台積電等大公司相比,優秀人才也願意進來」。

企業領導人要以身作則

近來倡導「企業倫理新意義」的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許士軍指出,過去企業為追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訂定許多規範,但進入知識社會時代,企業經營需要的是「創新」,必須讓員工自主,不能再層層節制每個員工的行為,就在「捏太緊怕死掉,放太鬆怕飛掉」之間,管理科學的精神和制度除了要更加尊重個人,倫理更是不可或缺。

「現代企業的典章制度必須建立在信任上,而信任就是一種倫理關係,」許士軍說。

企業倫理的推動與落實,最好的方法是讓企業倫理的觀念融入企業的核心價值,塑造出強有力的企業文化,進而影響員工的行為和意識型態,而企業領導人扮演關鍵性的角色。

有一次,福特六和汽車的台灣代理經銷商因銷售福特汽車大賺一筆,特地買了一根高爾夫球木桿當禮物送給總經理沈英銓表達謝意,總經理收到後二話不說,立刻按照公司規定的程序,附上一封書信表明心領,然後連同禮物退還給對方。

由於總經理以身作則,福特人自然而然遵守公司規定,絕不收受超過25美元的禮物餽贈,連小錢也不會占公司便宜。「即使出公差回來報帳,有人請客的那一頓,也不會虛報誤餐費,」福特六和人力資源處副總葉慶煌說。

台灣本田(Honda)總經理藤崎照夫強調,企業領導人的品德相當重要,因為他是企業的領導核心,也是一種公器,如果不能以身作則,就會「上樑不正,下樑歪」。

他舉例,一家與Honda往來密切的企業,因為公司規範清楚嚴明,剛開始成長相當快速,後來因為企業領導人一度走偏,結果危及到企業的生存。

相對於歐美企業動輒搬出厚厚一疊員工倫理守則要員工簽署,日本企業對員工的態度較傾向「人性本善」,相信員工會主動對自己負責,因此不需要透過行為規範來管理。

「要那麼多規範有用嗎?像美國安隆設立很多規範,但弊案照樣發生,規範再多,不能遵守,還不是一樣?」藤崎照夫面對記者一再詢問為何沒有書面規定,面露一臉不耐,因為他認為「這是種社會規範的常識,根本不需一再重複或是把每個細節都加以規範」,因此不值得討論。

藤崎照夫認為,員工的人品很難透過品格教育來改變,只有讓員工的自我感到驕傲,對企業產生認同,這樣就會主動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商學院開始正本清源

除了企業界開始認真檢討企業倫理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外,身為企業經理人培育搖籃的商學院,近年來也紛紛覺醒。

最近管理學界興起一門「全面倫理管理(Total Ethical Management,簡稱TEM)」的課程,其熱門程度已經超越過去備受重視的「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簡稱TQM)」課程。

美國紐約亞斯平(Aspen Institute Business and Society Program,簡稱Aspen ISIB)研究機構每兩年固定針對全球一百多個商學院進行調查,根據最新公布的調查顯示,愈來愈多商學院學生開始認真思考企業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美國商學院也開始增加企業倫理、非營利組織及企業社會責任等課程。

著名的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最近發現,很多剛進來的MBA新生很期待修習企業倫理相關課程,在過去,這些課程相當冷門。

密西根大學商學院今年推出領導特質發展計畫,邀請業界高階經理人來談談自身面對倫理兩難的心路歷程,同時透過工作營和團隊遊戲的方式,希望藉此形塑學生成為有良心的企業領導人。

「我們必須讓未來CEO的經營目標改為回饋社會、誠實經營但仍然獲利,在此之前,誠信(integrity)是必要條件,」一位美國MBA學生說。

這股風潮,也開始在台灣校園裡醞釀。

根據管科會統計,國內商學院所開設的企業倫理課程,已經由2000年的一百二十五門,增加到九十一學年度一百六十七門,成長率達三成。不過,三年間只有十七所大學和二十五所技職院校開設企業倫理課程,其中連續三年開辦者不到三分之一。

十年來,每週五上午十點到中午十二點,固定是中原大學商學院畢業班的學生們上企業倫理的時間。中原大學商學院是國內最早,也是唯一將企業倫理納入必修課程的學校,從大學部到研究所的學生在離開校門前最後一個學期,都必須經過倫理教育的洗禮。

推動企業倫理教育多年的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副教授胡黃德,透過在課堂上與學生討論成功和失敗的倫理個案,以及角色扮演的遊戲方式,讓學生逐漸架構心中那把判斷的尺。「不過,要不要做、想不想做、敢不敢做,只有在真正面臨決策時才看得出來,」胡黃德說。

有趣的是,根據中央大學EMBA畢業生洪煥仁,針對國內十一所主要大學MBA和EMBA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學生普遍認為企業招募時強調企業倫理,以及企業主能否身體力行,比上課時強調企業倫理更為有效,然而歐美學生卻認為把企業倫理列為學校必修課程,比企業招募時才強調企業倫理還重要,兩者看法大相逕庭。

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許士軍指出,哈佛大學企管教育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強調企業倫理的重要,因為該校MBA學生曾被批評「有一流的頭腦,卻只有三流的倫理」,影響學校名譽和學生出路,因此有人捐出3000萬美元給學校強化企業倫理教育,反觀台灣業界和學界近幾年雖開始重視,但還有待加強。

企業是倫理價值的最後淨土

《第三波》作者托佛勒(Alvin Toffler)在書中描述,當人類從第二波以資本為主的工業社會,進入第三波以人為主的資訊社會後,自我實現和自我利益便被放在優先順位。

日前教育界公布一份針對國內中學生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竟有三分之二的受訪學生表示認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價值觀,讓前教育部長、現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憂心忡忡。

曾志朗強調,學校教育有必要趕快建立倫理課程,同時社會也要用企業的力量塑造一個重視倫理的環境。

身為經濟學家卻積極倡導「群我倫理」觀念的前台大校長、現任元智大學管研所教授孫震,也很憂心愈來愈多台灣年輕人太強調「自我」的心態。

他語重心長地指出,這幾年台灣漸漸失去社會最大公約數——倫理,「身為社會中流砥柱的企業,可能是台灣剩下的最後一塊淨土。」

孫震相信,透過企業文化的建立,可以幫助社會維繫倫理的核心價值,同時透過經濟上的節制力量,例如透過升遷和薪資制度給予約束,不符合企業文化者就予以淘汰等方式,挽救台灣社會不再一味地放縱自我。

誠如曾志朗所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信賴(trust)和信任(credibility),則無法建立一個重視相互連結的e化社會。」未來企業必須拿出公司治理與資訊透明,取得股東和顧客的信賴,也要靠企業倫理建構出公司以及員工間的信任,而這將是企業追求永續經營的唯一道路。

fr.: http://www.gvm.com.tw/theme/inpage_cover.asp?ser=9821

品德應從CEO做起

作者:林宜諄 2004.6 /第216期

根據《遠見》「國內上市上櫃企業對品德重視度大調查」顯示,幾乎所有人資主管,都同意「上樑不正下樑歪」——認為CEO的操守,對員工影響重大。調查結果更發現,七成五的企業徵才時,把求職者的品德,看得比專業能力重要。

如果說CEO的品德操守,是企業良好形象的核心。那麼,員工的品德就是企業形象的基石。

進入6月畢業潮,也正是企業徵才的旺季。今年企業徵才最重視的是什麼?專業能力?不,答案是「人品」。根據《遠見》雜誌最近針對國內所有上市上櫃企業人力資源主管進行的調查顯示,高達74.7%的企業在徵才時,會把人才的品德條件看得比專業能力重要。

企業徵才新趨勢

相較於社會新鮮人向來把高學歷、專業能力或證照,認定為取得較好工作的信心保證,事實上,國內企業在經過國內外層出不窮的企業弊案刺激後,現在更重視的是「人品」。

交叉分析中發現,超過八成金融、服務業者,在徵才時把「人品」當作第一要件。

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誠表示,金融業和服務業因對金錢及顧客有較多直接接觸,因此比傳產和科技業更重視人才品德,不僅規範較為嚴密,對違規者的處罰也較重。「進入財富管理時代,金融商品日趨複雜,客戶願意把資產交給銀行管理,對金融業者的誠信要求自然更高,」主管「獵人才」任務的中國信託金控行政長尚瑞強說。

不過,仍有12.9%的科技業者表明,在徵才時看重專業能力甚於人品。「科技業比較重視創新,加上現在科技人較不重忠誠,努力工作拿到分紅後,別家公司提供更優渥的薪資,立刻走人,」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總裁魏永篤觀察分析。

有人品,才能善用科技

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認為,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智慧存在人的腦袋裡,如果不把人品放在第一位,將是很危險的事情。有人品,才知道如何善用IT技術,否則就會危害社會,因此高科技業更應該重視品德。

《遠見》調查發現,「誠信」和「責任感」是最為國內企業看重的兩大人格特質,進一步分析後發現,金融業和傳產製造業把「誠信」放首位,科技業和服務業則把「責任感」擺在第一位。

所謂「人心隔肚皮」,企業如何在徵才時篩選出具備品德的人才?

根據調查顯示,64.4%的企業人資仍藉由傳統面試檢視應徵者人品,其次是多方打聽(14.1%)和試用期評估(12.1%),少數會透過心理測驗(5.3%)和暗中觀察(2.3%),只有1.8%的業者會看推薦信。

員工行為準則備受重視

企業不僅在徵才時把關,也透過訂定員工行為準則規範人員的品德。

《遠見》調查顯示,超過八成五的國內上市上櫃企業已訂定員工行為準則,詳加規範員工收受餽贈和不得洩密等行為。相較於中山大學企管系教授葉匡時1995年的調查,當時國內大型企業僅不到1%將企業倫理守則納入公司規章中,顯見九年來已有愈來愈多企業體認倫理的重要。

如果員工在品德上發生問題,企業會如何處置?根據《遠見》雜誌調查發現,國內有近五成企業曾以開除、或到法院控告的方式,懲處品德有重大瑕疵的員工;19.1%的企業採取記過或申誡方式處理;只有1%的企業漠視不理;27.1%的企業則表示未曾發生過類似情形。

調查顯示,為了避免員工跳槽後幫助同業成為最大競爭對手,55.3%的國內企業設置禁止競業條款來約束員工跳槽行為,其中42.7%主要針對少數主管或部門,只有12.6%要求大多數員工簽署。

交叉分析後發現,高達86.7%的金融業者沒有設置禁止競業條款,科技業者有66.7%設置,比例最高。

IBM人力資源部副總經理柯火烈指出,IBM不打算設置禁止競業條款,「如果心經已不在此,簽約只是簽下軀殼而已」,寧以「蘿蔔政策」取代「棍子政策」,創造好的環境以留下人才。

調查也顯示,55%的企業人資主管認為「高階主管帶隊集體跳槽」是很不應該的事,不過,進一步分析發現,46.2%的金融業認為這「純屬個人自由」。

「研發在腦袋裡,因此多數高科技公司要求新進員工簽訂旋轉門條款,約定離職後兩年內不可到競爭同業工作,但目前仍有法律爭議,」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副教授胡黃德認為,如果團隊集體跳槽,一定有其理由,不能只怪跳槽者為「叛徒」。

去年10月,理律律師事務所員工劉偉杰因涉嫌盜賣客戶30億元股票案,震驚全台。這個因人謀不臧差點導致企業瀕臨破產的教訓發生後,讓國內四成五的企業心生警惕並採取應變措施,包括加強內控和稽核(33.2%)、加強員工品格教育(9%)、訂定員工行為準則(2.6%)和嚴懲有品德爭議的員工(0.5%)。不過,35.8%的企業因已有良好制度沒有加強動作,18.8%的企業並未因此提高警覺。

CEO品德更是關鍵

除了重視員工的品德操守,企業領導人的品德操守其實更重要。《遠見》雜誌調查指出,高達九成五的人資主管認為,企業CEO的品德操守對員工形成重要的示範,影響更大。

那麼,國內企業人資主管心目中最有品德操守的企業家是誰?根據《遠見》雜誌調查顯示,第一名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第二名是台塑集團董事長王永慶。至於形象最佳的企業,調查結果前兩名,分別是台積電和台塑。

值得注意的是,在調查「國內最有品德操守的企業家」時,高達24%的企業人資主管回答「沒有」,比例甚至超過排名第一的張忠謀(22%),他們在受訪過程中很直截地回答:「台灣沒有最值得尊敬的企業家。」。

而調查「提到企業品德,國內哪個企業形象最佳」時,也有20.4%的企業人資主管回答「沒有」,比例跟排行第二名的台塑(20.2%)相去不遠。

「這個答案顯見台灣社會對企業品德仍有高度的期待,」一位資深媒體人說。

中信金行政長尚瑞強對此結果表示「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大多數人對企業家實際的品格操守並不瞭解,最後還是會根據企業資產、企業曝光度下判斷。

以身作則的企業家倍受尊敬
柯火烈則表示,張忠謀是位專注本業、完全以企業發展為重心的領導人,他對屬下要求嚴格,本身也以身作則,相當克制和自律,很值得尊敬。而台積電是個相當遵守遊戲規則的企業,像赴大陸投資,都是經過審核過關後才過去,不像有些企業趁機偷跑,因此企業形象被肯定,當之無愧。

魏永篤認為,國內大部分都是家族企業,但台積電不是家族企業,張忠謀是以專業經理人身份治理台積電,而王永慶是白手起家的創業者,因此特別值得尊敬。

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許士軍倒有不同的解讀,他認為這份排行榜反映出台灣社會充斥勢利的價值觀,總以成敗論英雄,「官大、權大,自然學問大」,在政治上亦是如此。許士軍強調,並非指上榜的企業人士不好,而是如果換成其他的題目,這些人還是會上榜。

fr.: http://www.gvm.com.tw/theme/inpage_cover.asp?ser=9820&Pg=2

你的未來,顧客決定

作者:吳昭怡 2004,5,15 /第299期

從台灣到美國,所有的企業都在學習,放棄以企業為中心的傳統策略,轉成學習像顧客般思考。美國策略大師普哈拉在《與顧客共創價值》新書指出,顧客及顧客在使用產品或接受服務的體驗過程,才是新世紀企業競爭力的重點。反客為主的時代已經來臨!問題是,該如何做?

 每個星期天早上,黑黑暗暗的電影院裡,個頭嬌小、台灣冰品第一品牌的杜老爺掌門人,皇家可口總經理周明芬總是固定坐在最後一排。

 這個時候的她不只是觀眾,也是觀察者。今年四十六歲的周明芬每個月看遍所有上映中的院線片,她坦承有時候真的看不懂年輕人的搞笑片,「但我要知道我的顧客在什麼片段會笑。」

 是誰把「不了情」和「相思河畔」兩首老歌變成好聽的和絃鈴聲?

 那就是當紅炸子「機」──台灣國產手機OKWAP。打著「深耕台灣」的策略,因為讓顧客有「親切感」,去年三月上市的OKWAP163,不僅得到國家精品獎,至今銷量接近五十萬隻。

你的生存 顧客決定

 中華航空公關處處長韓梁中說得更直接,「我們把主導權還給顧客!」

 這是一個反「客」為主的年代。顧客不只是單純地扮演「消費」的角色,這群崛起的新勢力,從「客人」變成決定企業未來的「主人」。

 全球最先進的策略思想家普哈拉(C.K. Prahalad)在過去教授一門企管碩士課程時提出觀察,地位穩固的傳統企業不會消失(A型企業),衝勁十足的新達康公司(B型企業)不一定存活,但有種新型公司(C型企業)會出現,代表著A型和B型企業都在變異和演進。

 究竟什麼是C型企業?

 「就是讓顧客想要與企業互動,進而共創價值,」普哈拉在新書《與顧客共創價值》中歸結答案,「未來競爭植基於全新的價值創造理念,以個人為中心,由顧客與企業共創價值。」

 普哈拉在書中也指出,未來新企業體系、獲利也需要有新策略。普哈拉挑戰以企業及產品為中心的傳統觀念,必須轉型成以顧客及經驗為中心的體系。如何與顧客共創價值,將成為最新競爭利器。

 美國《Business Week》日前選出「The best performing stocks」,入選的前五十大公司能夠比同業有更好的表現,就在於「學習像顧客般地思考」。

 問題是顧客心海底針,在這樣供過於求、對未來不確定卻又想消費的氣氛下,顧客到底想要什麼?企業又該怎麼從A型或B型進化到C型企業?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就必須要懂得如何了解顧客。但其中最重要卻也最難做到的是將心比心,學習站在顧客的角度去思考。

用心感受市場

 擅長消費者行為研究,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觀察,當生意好做的時候,「企業就不理顧客了。」過去研發人員常悶著頭做,做好產品才去想要賣給誰。「現在要學習換一個角度,從顧客的眼光看出去的是什麼?」

 日本伊勢丹百貨現在把「賣場」全部改為「買場」。台灣七十三年老品牌和成曾為一款衛浴系列「RECARDO」的中文譯名煩惱不已。行銷人員想譯為「麗佳多」,但經銷商卻喜歡「利佳多」。後來主管們投票表決採用「麗佳多」,因為顧客在意的是「美麗」。

 為顧客著想需要培養同理心。

 走在特易購量販店,常有個身形敏捷、像偵探般的外籍神祕男子停在貨架前,不停拿著手機拍照或喃喃自語。他是台灣特易購總裁林大衛(David Orchard-Smith),每次巡視賣場,只要有些缺失,他馬上用手機記錄下來,隔天所有主管的電子信箱裡都會收到他在現場拍下來的「犯罪紀錄」。

 在賣場工作四十年,林大衛習慣抽絲剝繭找問題。新店開幕前,他都會找一台空推車在走道上從頭滑到尾。只要被推車撞倒的產品,就要移到別處,讓顧客在逛街時沒有任何阻礙。「我總是試著從顧客的角度去看,」他娓娓道出祕訣。

 特易購更擅長建立對話管道,讓顧客自己留下線索和難忘的體驗。

 曾經有好幾位年輕顧客,在客戶座談會上提出「想在這裡買到耐吉球鞋」的聲音,於是特易購經過評估,先在台南店引進Nike Outlet,因此來客數在這三年內增加二成。目前台南地區有七家大型量販店,特易購雖然是倒數第二進駐的業者,但目前營業額超越同業接近一倍。

 也有人試圖回到原點思考,挖掘顧客購買行為背後的深層需求。

 穿過彎曲的鄉間小路,桃園八德一棟四層樓的灰色平房裡,目前正準備將形象重塑,從傳統走向生活型態路線的和成欣業悄悄地進行祕密實驗。只不過為了設計一面鏡子,設計部七位成員居然圍著討論一些很「心理學」的問題,「人為什麼要照鏡子?」、「把臉洗乾淨的背後,還懷著什麼樣的期待?」

 今年四十歲,台灣第一位從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產品設計系畢業的和成欣業設計部副理林俊慧解釋,人們照鏡子的背後,是希望因為變得更好看而獲得「肯定」。所以針對東方人,設計鏡子時就會強調兩旁的光源,讓五官看起來更立體、更好看。「市場調查數據看的是過去,而了解生活型態才能掌握未來,」常不忘提醒成員們要認真生活,把親身感受寫成故事的林俊慧說。

 將心比心也要訓練從細微處去觀察顧客,感受他們的需求。

 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養成隨看隨記的習慣,至今他已經累積了三十本筆記本。功力高深的他,從看一本國外書籍的文字大小和厚度都可以推敲當地顧客的生活型態。

 外表高壯的LOREAL集團台灣、香港及越南區執行董事兼總經理麥詩禮(Stephen Mosely)則像是電影「男人百分百」裡的梅爾吉勃遜,能夠解讀女人的心。

 當過三年職業軍人,讓麥詩禮擅長讀人。他發現女人喜歡什麼和買什麼的祕密,都藏在那永遠能裝更多的包包裡。採訪時他向訪客借了化妝包,倒出一罐罐來自美國、日本和本土的化妝品端詳,「看,妳就是典型的台灣消費者!」他大笑。

 巡視賣場都會打破砂鍋問到底的他察覺,過去幾年台灣雖然不景氣,但女性沒有減少買化粧品的支出,「因為她們反而更想好好地寵愛自己,」麥詩禮認為。而去年在台灣銷售量成長七○%的開架式化妝品媚比琳,就是他的得意作。

 就以去年媚比琳的暢銷產品「清透嫩」粉底凝露為例,他們連產品命名也是從傾聽顧客來的。原來,產品的命名是取自顧客試用後最直接的形容。媚比琳善用顧客的語言,融入其中。而台灣媚比琳的銷量成長幅度,去年在全世界的排名僅次中國。

埋伏在顧客身邊

 有人用「心」去感受市場,也用人用「腳」去踏出一片天。因為了解顧客就像本無字天書,沒有規則可循,全靠經驗累積。

 為了了解顧客,現在愈來愈多大老闆親自走到市場,帶頭擔任企業的第一號情報員。他們眼觀四面,耳聽八方,靜悄悄地待在顧客身旁觀察一舉一動。

 國內長壽的飲料品牌金車伯朗咖啡相信「直覺戰勝科學」。金車董事長李添財曾帶著同仁們逛熱門商圈或觀光景點,看看垃圾桶、電話亭裡哪種飲料空罐最多,掌握顧客喜好的蛛絲馬跡。

 王品集團火鍋事業處總經理李森斌就連到別家餐廳吃飯,都不忘趁機觀察顧客。

 有次他在別的火鍋店看到顧客點水餃,結果當水餃放進火鍋,餃皮上的麵粉全部浮起來,顧客馬上皺起眉頭,開口便說,「會破壞湯頭的,絕對不能放。」李森斌當場就抓起一張小紙片記下這位顧客的提醒,「原來有時候企業都太過主觀,忘記這根本不是顧客要的。」

 走進市場時,也要懂得拋棄過去的成見。

 和成在菲律賓反敗為勝的經驗就是個例子。五年前和成在菲律賓的市佔率只有五%,排名第四,而到了二○○三年卻打敗原本名列前茅的美國標準和日本TOTO,市佔率超過三○%。

 鏡頭轉到到菲律賓。風沙吹拂、三十八度的高溫,顧客們就在沒有冷氣的賣場裡選購上面都堆著一層厚厚灰塵的馬桶。在這裡,買馬桶就像件苦差事,而且還會把衣服弄得一身髒。當時被派駐當地的和成國外部副總經理陳尚賢看到這個景象不知如何是好。因為這跟台灣人習慣到衛浴用品專門店選購的消費模式完全不同。

 陳尚賢無計可施,因為過去和成在台灣靠經銷商成功的模式根本無法複製。他只好一有空就往賣場跑,最後他找到了答案。

 在地化是贏的關鍵。和成想到可以為顧客減少麻煩,所以只在賣場陳列著一張張不同風格的大型浴室看板,讓顧客就像去速食店點套餐一樣,可以快速按圖索驥。而且馬桶先用紙箱裝好放在倉庫裡,等到顧客購買才取貨。

 因為和成提供「方便」與「空間感」,所以顧客看了圖片後不會單買一個馬桶,而是一整套衛浴設備。「暢銷沒有公式,只有在顧客身上找答案,」曾是設計師出身的陳尚賢有感而發。

讓顧客喜歡找上門來

 尤其當現今消費市場從大眾變成分眾,對企業而言更像身處濃霧中的夜路,找不到方向。但怎麼讓顧客願意幫助企業走出迷霧?

 在OKWAP,他們從不閉門造「機」,歡迎顧客加入設計。

 標準冷面笑匠,戴著大眼鏡,身上藍西裝有點大件的OKWAP手機最高指導人,英華達研發副總經理黃政文正在收他的電子郵件。每天客服處收到的疑難雜症,他都透過郵件掌握得一清二楚。「因為我們跟市場很近,而且打自有品牌,連網站設計都很在地化,」他說。

 就像他們發現手機愈做體積愈小,於是才開發出OKWAP163系列,創下當時最迷你的彩色手機,而在年輕客層之間大受歡迎。

 黃政文形容自己每天都在胡思亂想。他每個星期都會翻遍市面上的雜誌,下了班也規定自己不要再看專業書籍,讓自己多跟這個社會在一起。而他找尋研發創意的來源,很多時候就是來自生活和參與新手機上市的網聚社群活動。

 台北市民官邸旁,一群揹著書包的年輕人順著指標「歡迎參加OKWAP北區網聚」一路走進會場。

 「這個銀幕太小,不太好看簡訊」、「和絃鈴聲的歌曲不錯,」這群常在OKWAP討論區的網友們對剛上市的手機品頭論足。一旁業務、行銷、客服和研發等部門主管就記下問題或及時進行討論,「在OKWAP,很多人都是直接面對顧客,」黃政文說。

 事實上,OKWAP不只賣手機,更誘人的是隨之而來的服務和社群參與感。

 相較其他歐美品牌,OKWAP不常打廣告,但每個月為了在網站辦活動、取得圖鈴授權的費用就超過三百萬元台幣。對顧客而言,因為OKWAP一直增加服務,讓他們像買到一隻「活的手機」,可以隨時讓手機內容和功能升級。

 「我們總是想辦法拉近和市場的距離,」英華達OKWAP行銷業務處協理李忠義說,「而且消費者不是當手機壞了,才來找我。」

讓市場的聲音直達天聽

 當企業從過去的產品導向轉向顧客導向時,組織內的文化也會隨之擺動。很重要的是要有能接受異端聲音的和建立判斷機制。

 在台新銀行,他們建立讓「事實」說話的氣氛,讓組織隨需應變。

 星期五早上,台新行銷處的分享大會,一百五十名同仁正專心地聽著台上的報告:我最難忘的一次旅行。為了鼓勵這些行銷戰將能多聽別人的聲音和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每次都有三到五位同仁輪流上台報告,主題自己決定。「我們開會討論不會分誰大誰小,每個人的創意都是一樣的價值,」台新銀行行銷處顧問陳俊仁認為。

 在台新,平常開會討論也讓最接近市場的基層人員先說話,讓底層創意不被淹沒。在過去推信用卡的經驗中,台新甚至累積出「負面調查」的機制,因為「年紀大的人不要的,就是年輕人要的,會賣的,」曾一手催生玫瑰卡的台新銀行總經理蔡孟峰哈哈大笑說。

 OFFSET房貸也是在這種討論過程之下誕生的暢銷品。

 「這是行不通的!銀行會少收很多錢!」台新銀行產品委員會上,主管們正為著要不要推出OFFSET房貸爭執不下。原來,OFFSET房貸訴求顧客在台新存款愈多,貸款利息就抵愈多,但這一來一往之間,對銀行真的不是件賺錢的好生意。

 但是,「如果你是顧客,你要不要這樣的產品?」負責提案的行銷處基層同仁問了這個問題,結果台新決定推出。因為先替顧客著想,而不是站在銀行立場思考,去年OFFSET房貸成功為台新增加兩百億元的放款餘額。

 創新也要速度。在台新有個共同決策機制,只要決定的事,就馬上分頭去做,OFFSET房貸從規劃到上市不到兩個月。「如果速度不快,創新都是假的,一直拖下去,能量都消耗掉了,做的人也會覺得落寞,」陳俊仁強調。

 賣房子也賣「安全」,連續三年獲利率超過一五%,建築業裡的模範生長虹建設連在SARS期間推預售屋都能銷售一空。而讓長虹暢銷的祕密,就在於先研究顧客需求,以此為基礎去訂出合理價格,接著才著手蓋房子。

 問題是顧客的聲音很多很雜,又該怎麼解讀?在長虹有個分享平台,讓對的市場訊息參與決策。

 長虹的專案經理先整理現場銷售人員的第一手消息後,再和研發人員、建築師共同討論草圖。如果碰到各自意見不一,長虹董事長李文造就會跳出來當仲裁者。

 雖然為此常要反覆改圖,把時間拉長,「你這個階段在圖出來之前有難產,出來之後就好賣啊,」向來勤儉的李文造覺得這樣的「浪費」很值得。

 從二○○○年開始在美國股價升高九倍的國際精品COACH,每次在推出新設計之前,都會先面訪一萬個愛用者,了解他們的購物習慣和品味。因此他們知道女性願意花二九八塊美金去買一個新包包,平均賞味期限是四到五年。因為對顧客的心理抓得很精準,COACH可以把一款新包包微調到三二八美元,仍然暢銷。

 「先有mind share,才有market share,」李奧貝納廣告業務群總監林安平提醒。

 「現在是一個顧客導向的時代,你要去想像,永遠站在顧客的立場,而且要走得比他快,」陳俊仁說。

fr.: http://www.cw.com.tw/index.htm

01 June 2004

企業存續的行銷策略

洪嘉侃】大多數的新興企業都會經歷既要擴展本身財務、又要降低成本與開銷、以求度過市場投資景氣再度復蘇之前的艱苦時期。因此,如果你是網路新創公司,或是成立不久的新公司,該以怎麼樣的行銷策略幫助公司繼續在市場生存?

一般來說,B2B(企業對企業電子商務模式)比起消費者導向的B2C(企業對消費者之電子商務模式)網路公司,更需要費力說明所提供的商品及服務。不論你要採取的是大眾行銷策略或是更精確的直效行銷策略 (direct marketing),都必須依照你的顧客基礎以及標的物件而定。

以美國的網路金融服務公司OneCore為例,這家新興公司選擇以大規模的廣告策略做為行銷活動的開始,目標鎖定在預估金額為1,200萬的小型企業市場。該公司的首要任務並非建立品牌知名度,而是取得客戶,並領導當代產業。透過業務領導行銷活動的計畫整合,OneCore公司現在要對客戶做直效行銷。然而,如果你的B2B電子商務是在規模較小的垂直市場 (vertical markets)上運作,行銷策略則應有所不同。如果你有成千上百的供應商與買主,則在方法上應有所不同。你可以先在工商雜誌上刊登廣告,收集業績與客源,以便在日後進行直效行銷活動。

有些新公司聘請廣告公關公司為他們負責部份行銷工作。以下是選擇廣告公關公司的幾點建議:

1. 這間公關公司曾服務過高科技產業或是網路業者嗎?他們有哪些客戶?你可以打電話給他們客戶,以瞭解公關公司是否經驗十足。少數的亞洲公關公司在網路業有過實務經驗。但是,大多數的公司都只有一年左右的經驗,因此,選擇時必須格外小心。

2. 可以詢問廣告公關公司特定的問題,例如你應該進行何種廣告促銷活動。看看他們能不能提出良好的建議。一家好的公關公司在與你會談之前,一定會預先做好功課。因此,如果他們毫無準備就赴會,而且一副不知所云的模樣,那就考慮換一家吧!比方說,有許多代理商跟Johnson & Johnson、Proctor & Gamble(寶堿)這些消費性產品客戶合作時,會鼓勵他們嘗試以情感取向吸引消費者。但是B2B品牌需要的是較為理性的方式,強調的是商業問題的解決之道。

3. 詢問廣告公關公司,你的標的客戶的屬性為何。確定雙方在討論之初就達成共識。大部份的公關公司在某些網站,像是新浪網(Sina)、雅虎(Yahoo)等以及雜誌上,都可以取得較好的廣告版位,而且比你自己去接洽更為優惠。然而,廣告公關公司會抽取15%到17.5%的費用,做為他們的傭金。因此,一定要事先詢問他們,看看自己可以省下多少費用。但別忘了你是客戶,就算你自行和網站或雜誌社接洽,他們還是要提供你完整的服務。大多數的網站與入口網站都提供橫幅廣告設計。一定要事先詢價,因為他們的報價,可能比你自己找的設計公司還低。

4. 最昂貴的作法未必都是最好的。許多與傳統大客戶配合的大型公關公司,並不擅長網路公司的行銷策略。因此,要找一家真正有創意、而且瞭解你的行業的廣告公關公司。

一般說來,線上廣告的功效並不十分良好。點閱橫幅廣告的人次已從1%降至0.4%,這表示如果有一千人看到你的廣告,只有四個人點進橫幅廣告閱覽。別忘了,這四個人當中,可能沒有人會成為你的顧客。


以下是一些你在擬定廣告策略時可以考慮的問題:

1. 標的讀者群有多大?比方說,具有小型垂直市場 (vertical market),潛在客戶約為數千人的公司,在廣告行銷方面的需求,和潛在客戶為二千萬家小型企業的公司相比,自然是大異其趣。後者需要動用到大眾行銷媒體,像是平面廣告與電視廣告。

2. 貴公司是上市公司還是新創企業?對最近才將股票公開上市,或即將公開上市的公司來說,你可以把廣告策略指向較廣泛的投資大眾。對剛成立的新創企業來說,首要之務就是取得顧客,他們一般都是採用直效行銷的方式。

3. 有競爭對手嗎?如果有的話,他們成長的速度有多快?如果你的公司是業界第一家 (first mover),那麼你必須致力提升品牌知名度,並宣揚這項技術的運作模式。如果你的公司準備打入已經相當擁擠的市場,那麼你需要建立品牌知名度,並強調你和競爭對手的不同。同時找出競爭對手的廣告策略,看看他們在哪些雜誌與入口網站刊登廣告。

4. 有合作行銷 (co-marketing)的可能嗎?提供結合其他公司品牌之產品與服務的B2B(企業對企業之電子商務模式)新創公司,可以從此一關係中獲利,以定義並加強自己的品牌。這種情況也經常發生在B2C(企業對消費者之電子商務模式)網站上,但是對B2B網站更為重要,因為你有更多的機會和其他公司共用忠實的顧客群。很多網站都會跟其他互補型網站進行超連結或是聯合行銷。例如在美國,銷售藝術品的網站會與販售家具的網站結合,因為他們認為會購買家具的使用者,也會有意為家裏或辦公室添購一些藝術品。在VCland網站上,我們跟3next.com網站合作,共用網站內容,並且提供各自網站的超連結。這些合夥關係可以幫助我們降低成本,並提升各網站的交流率。有些合夥網站很單純,是非營利的合作。然而,有些合夥關係就非常昂貴,像是亞馬遜 (Amazon)網站,對於其他想要相互連結、或是進行線上廣告活動的網站,他們會收取數百萬美元的費用。

5. 不要忘了還有雜誌跟其他平面媒體。人們還是喜歡閱讀的,如果你的企業目標是縱向市場 (vertical market player),那麼你可以試試特定的工商雜誌。如果你有個入口網站銷售鋼鐵製品,那麼你或許可以試試在以鋼鐵業為主的雜誌上刊登廣告。除此之外,還要請雜誌業務代理人不斷提供你雜誌的發行資料:像是讀者群(總裁、學生、經理人等)、各讀者群的雜誌購買率、贈書比率(公開展覽、給廣告客戶等)、哪種行業或機構會閱讀他們的雜誌(學校、金融組織、製造業等),以及讀者年齡層等。大多數的雜誌社都做過這方面的調查,你可以向他們索取調查結果。如果對方無法提供這樣的資料,可以詢問原因為何。

6. 別忘了詢問他們提供哪些免費優惠。很多入口網站還有雜誌社,目前都遭遇網路景氣低迷,廣告量下滑的困境。他們大部份都有線上電子報,你可以詢問對方,是否能免費為你刊登你的網站介紹與公司簡介。或者你也可以要求對方,以免費或低廉的費用,讓你將其網站上的文章刊登在你的網站上。

7. 不要忘了重復購買的顧客 (repeat customers)。亞馬遜網站有超過50%的客戶是重復購買的顧客,他們比起新客戶更加忠誠,而且耗費的成本更少。你的網站必須為現有的客戶提供完善的服務,因為你為了取得這些客戶,已經花了不少錢。他們一旦離去,就永遠不再回頭,如果你要重新找回這些客戶,就必須花更多的錢及資源。適用於傳統公司的80/20法則,也同樣適用於新經濟公司:80%的收益往往來自20%的客戶。

fr.: http://www.e21times.com/ei/fortune.asp?rtid=3178&sid=2

一對一行銷:理想與實際之間的差距

【e21times記者余澤佳報導】

自從1995年網景(Netscape)發明餅乾(cookies,讓網頁伺服器能夠辨識使用者的資料,遂能紀錄瀏覽者在網上所有行動的小程式)之後,所有的商業網站就開始不遺餘力地收集訪客的每一步網上足跡。把訪客的登記資料、點了哪些橫幅、瀏覽哪些網頁、進行哪些搜尋動作等等,加以整理分析,希望能夠藉此掌握訪客的喜好與瀏覽習性,徹底發揮網路的互動效果,這正是所謂的「個人化」、或「一對一」行銷。

能夠預測消費者需求,送上符合心意的商品,正是每一個行銷人員的夢想。理論上,企業可以成功地利用網路取得訪客的瀏覽與消費模式,再據此推敲訪客的未來購買行為,及時提供訪客最需要的購物優惠或建議,使訪客、企業皆大歡喜,而因為服務實在太貼心,訪客更可能從此變成忠心不二的顧客。由此看來,電話推銷、直接郵件(direct mail)都沒有辦法完全做到的「未卜先知」行銷,就要在網際網路上實現了。

「個人化」一詞自此被網路行銷業者奉為座右銘,各式強調個人化功能的網站行銷軟體相繼出籠,網友如你我開始接到一大堆以「親愛的」開頭、直呼名字以示親熱的電子行銷郵件;或是進入一網站後,馬上發覺自己的名字伴隨著「嗨!歡迎!早(午、晚)安」等問候語高掛在螢幕上方。網路開始像個熟悉又陌生、親切又詭異的地方。

不計其數的網站亟欲和你我發生「關係」,「誠意」可感,問題是成效幾何呢?舉例來說,經常作商務旅行的人資料被「出賣」給旅遊網站的機率會比較高,也就是說這些人會較常接到機票促銷電子郵件,這些人也的確比較注意機票促銷消息。然而,這些促銷郵件當中有多少會貼心地以他們的居住地為起點,而不是漫無章法地含括所有毫不相關的飛行航程?上網為兒童買過禮物的叔叔阿姨們,會不會從此就一直接到Pokemon、PSII、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的促銷郵件,他/她本人的消費需求反而被忽略呢?這樣的情況,相信網友們都不陌生。

個人化行銷的理想與實際之間的確有著一段距離,距離是如何造成?科技的進步是不是可以彌補?或者行銷業者已經踼到了「隱私權」的鐵板了呢?且讓我們來看一看數種最普遍的個人化行銷機制,量一量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

※為訪客建檔(Profiling)

理論:藉著追蹤每一個訪客,行銷者可以像素描一樣逐漸描繪出訪客的形貌。愈瞭解一個訪客,行銷者就愈能預測他們尋求的資訊、需要的商品或服務。

現實:首先,法律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已經開始限制行銷者的「蒐証」行為。其次,就算沒有法令限制,要達到預期的效果也有實際的困難。

去年年底,全美數一數二的網路廣告商DoubleClick志得意滿地宣布,它將整合型錄行銷公司Abacus Direct的網下消費者資料和自身的資料庫,達到更完整的消費者身家調查結果。此舉引來消費者團體的抗議浪潮,最後聯邦貿易委員會發布禁令,DoubleClick乖乖罷手。

至於實際的效果不彰,則是導因於網路的各自為政特質。網路上有太多的廣告系統與追蹤機制,根本無法一網打盡。舉例來說,假設某個網路使用者喜歡上SportsLine.com閱讀體育新聞、使用LookSmart.com尋找保健資訊、同時也是亞馬遜的忠實書友,這三個網站各用不同的網路廣告商,SportsLine.com屬於DoubleClick廣告系統,也就是說,SportLine.com的訪客資料會歸屬到DoubleClick的資料庫裡、LookSmart.com屬於Engage廣告系統、亞馬遜則有它自己的訪客追蹤機制。此時很可能的情形是,Engage系統的廣告主不會知道該名訪客是個棒球迷;使用DoubleClick系統的行銷業者無法得知他有高血壓的問題;當然,他們全都不知道這個訪客有一書櫥關於二次大戰的書。

※電子郵件

理論:針對消費者喜好而量身定做的電子郵件回覆率高,消費者直接由電子郵件連結上網站,完成購買,省時省事,皆大歡喜。

現實:電子郵件行銷回覆率可說是追蹤廣告效力最直接的數據,其威力無人敢忽視,但問題在於現在每個人每天收到的廣告信太多了,很多郵件因此直接落入垃圾筒裡。

你我都會同意,打開廣告郵件的機率視當時的心情、忙碌的程度、郵件標題是否夠吸引力、與主題是否切合所需而定。很多時候我們即使誤殺了一封原本想打開一瞧的廣告信,也都不怎麼後悔。

電子郵件的個人化程度也有待加強,前述機票促銷郵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再說,電子郵件的促銷內容與發送時間是由行銷業者決定而非廣告對象,要碰對收信人正好需要也準備要購買的時刻,可說碰運氣的成份居多。

還有,有些電子郵件行銷奏功,其實幕後的推手是其他的行銷管道,電子郵件只是那臨門一腳。例如傳統的連鎖店早已建立多元的廣告途徑,他們有型錄、有客戶服務中心、有網店、有實體店鋪、有電子郵件行銷,是這許多行銷管道的組合令消費者逐漸相信了該品牌,而非單純的一封電子郵件。

※動態網頁(Dynamic Content)

理論:依訪客的設定或搜尋結果而出現的內容,更能增進廣告橫幅的效益,同時也節省公司的客戶服務成本。

現實:別提替公司省錢了,首先安裝這樣一套軟體就費時費力,目前,還沒有幾家公司已經開始享受令人滿意的投資報酬率。

動態網頁最常見的例子大概就是「搜尋」功能(找出訪客想要的資訊)和「我的雅虎」(my Yahoo)這類以「我的xx」為名、讓訪客預先設定資訊類別,然後每天只接收到相關內容的個人化服務。儘管這樣的功能充斥整個網路,但真正達到有效和相關兩項要求的卻不多見。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一家矽谷的半導體公司今年花了7個月的時間安裝一套複雜的系統,作用是為幫助工程師訪客找到想要的產品資訊,並接著自動發出相關的產品促銷廣告信,開始與訪客建立溝通管道。譬如說,當該訪客點選了一項產品之後,螢幕上會出現瀏覽指引,引導訪客前往各相關文件、程式下載區,及其他預先設想到的訪客可能需要的服務。「構想很好,可是這套系統一直當機,即使在流量相當合理的情況下還是不穩定。」7個月下來,該半導體公司已經花了8萬美元買下軟體版權、4萬美元請諮詢顧問安裝、每個月還要3000元的伺服器代管費用,可是這套系統還是不能正常運作。最後,他們徹底放棄這套軟體,自行用標準的網頁管理軟體開發簡單的個人化服務,從此安然無事。

「或許,最聰明的企業是先小規模地嘗試各種個人化機制的效果,找到最合適的作法,再大舉執行。」一家個人化網路行銷軟體公司Personify的主任Trevor Rubel表示。

※檔案分析(Data Mining)

理論:挖掘客戶的資料與偏好,分析歸納之後,整理出攻無不克的市場策略。

現實:同樣地,安裝大型的檔案分析軟體可能需要數月之久,要把取得的客戶瀏覽紀錄整理成有用的資料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專事檔案分析的知名軟體包括NetGenesis、E.piphany、Personify、Accrue、Broadbase等,他們試著從洪流般的訪客點閱紀錄中,尋找出一個個購物模型,為行銷業者所用。譬如說,如果相當比例的服飾網店訪客在瀏覽過充滿民族風的棉麻洋裝之後,就會不約而同的進入首飾欄位尋找搭配的飾品,行銷業者就可以自行設定向這類訪客提供飾品優惠的指令。

要想讓這樣一套分析軟體全面啟動,據SG Cowen Securities的資深分析師Donovan Gow表示,50萬美元,外加六個月的建置時間,只是保守估計。現在,分析軟體公司都宣稱自己提供全套方案,安裝簡便、行銷人員亦可快速上手,但他們同時會附上一句「噢,對了,順帶一提,我們剛和安達信顧問公司簽了約,他們會訓練500個技術顧問來安裝這套軟體。」這種說法實在很讓企業困惑。

※依多數人的選擇提供購買建議(Collaborative Filtering)

理論:人是群居的動物,習於受群體的影響,大家思想相近、喜好相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於是,向正在瀏覽的訪客建議「這一款最熱門暢銷,我想你也會喜歡」,是相當可能達到銷售目的的。

現實:恐怕只有某些商品才適用這套理論。

網上購買建議最經典的例子應是亞馬遜的「推薦書單」了,以「買了這本書的訪客同時也買了以下書籍…..」為題,的確會令訪客至少掃瞄書單一眼。但這樣的促銷作法恐怕只適用某些領域,譬如書、音樂、電影等。別忘了,很多時候,人們買東西時腦中最主要的念頭就是「標榜自己與眾不同的品味」。

購買建議有時也是根據該訪客過去的購買紀錄而自動產生,但這個「人們會重覆購買相同品牌」的理論根本就不能成立。試問,一個買了一家「跌跌不休」股票的人,還會在損失慘重之後繼續買進嗎?如此單純的假設實是低估了人在進行購買動作時的變異可能。

即使線上購買建議的確討顧客的歡心,對商家來說卻不見得是筆劃算的買賣。因為每項產品的利潤不同,如果軟體系統建議訪客買的全都是利潤極薄的產品,在商言商,網店當然不會願意這樣做生意。

--------------------------------------------------------------------------------

※追蹤、計算、分析VS「請問您要買什麼?」

網上個人化行銷機制顯然在帶給企業無窮希望的同時,也帶來重重挑戰。許多人不禁要問:難道網路不是前所未有的雙向溝通媒體嗎?難道網路不是唯一能夠紀錄並量化顧客採購過程的行銷工具嗎?是這樣沒錯,但現有的建檔、追蹤、一對一、定製等等名堂,只是機械式的答案,而它試圖服務的對象是喜怒無常、挑三撿四、情緒化的動物-人。

或許,經過複雜的追蹤、計算、分析出來的結果,還不如直接了當地問消費者「請問您要買什麼?」來得準確;或許,電腦程式仍舊不及一個細心的店員。保險業巨頭紐約人壽顯然就如此相信,該公司的網站負責人Ken Hittel說,「我們是一對一行銷的頭號擁護者-我們相信,『保險經紀』和『客戶』之間一定要建立一對一的關係。」Ken Hittel認為紐約人壽網站上的少數個人化服務經營得頗成功,「但那並不能等同經紀與客戶之間的一對一,我們也不認為這種人際的一對一行銷模式可以在網路上複製,至少現在還不能。」

※網下/網上個人化行銷的走向

許多人認為,在網路出現之後,行銷業者才能夠大規模地進行消費者的身家調查,威力不可同日而語,其實大謬不然。早在廿世紀初,直接行銷業者就已經開始利用消費者資料來賺錢了。而信用卡的誕生更等於宣布了消費者個人資料的不保。

如果你居住在美國、去過連鎖服飾店買東西,位於德州的Alliance Data Systems(ADS)公司就很可能有你的資料,更不知道它已經把這個資料出售過多少次了。ADS收集消費者刷卡紀錄,再對照得自其他型錄商、信用卡發卡公司、房貸公司及公開的個人資料之後,它就可以得到消費者的姓名、電話、地址、姓別、收入、房地產稅額、婚姻狀況、子女數、刷卡金額、愛用的品牌、是否習於郵購等等,最後按消費者的特徵歸類,如「高薪階級」、「家有寵物」、「減重一族」等等,兩千萬筆消費者資料,因此被整理成25類,成為極有價值的行銷資料。

既然網下已是如此,網上的個人化行銷還能比它更兇惡嗎?個人權益保護組織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的律師Deborah Pierce表示,網路會使資訊的流通更迅速,也就是說,有心人會更快得到想要的消費者資料,他/她也會更容易把這個資料整理編輯之後轉手。

現在,網下直接行銷業者朝網上發展已經是擋不住的潮流,不過這些直接行銷的老手們,倒是不需掙扎就認同了消費者「opt-in」(消費者可決定要不要讓第三者取得個人資料)的權利,至少,從他們的營運觀點來看,「擺明謝絕推銷的消費者對我的客戶有什麼好處呢?」Worldata的執行長Roy Schwedelson表示。如果網下行銷業者視網路為如虎添翼,那麼網上和網下的個人消費資料結合,是指日可待的了。事實上,位於紐約的I-Behavior 公司剛剛宣布成立一個結合網上網下完整消費者紀錄的資料庫。不同於DoubleClick的是,I-Behavior聲稱所有的消費者資料都是「雙重opt-in」之後取來的,「合作的廠商必須取得消費者的同意才能提供我們資料;我們拿到資料之後還會進一步和消費者確認他的許可。」執行長Lynn Wunderman表示。

科技會繼續進步幾乎是人類對未來最肯定的預測,那麼,在網路個人化行銷機制繼續精進、網上與網下消費資料的結合更為完整、行銷者對消費者的預測更為科學這樣的潮流之下,隱私權與電子商務之間的爭論將演進到什麼局面無人能知,可以推斷的似乎是它將不再限於虛擬購物的層次。(joyce_yu@e21times.com, 10/31/2000)

fr.: http://www.e21times.com/ei/fortune.asp?rtid=3337&sid=2

嚴守仁-用「希望園區」點燃生命教育的種子

撰文/高子羽

每個星期三中午,走進新竹科學園區的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可以看到有三、四十個人正在討論讀書心得。這是世界先進知識管理應用發展部經理嚴守仁一手創辦的「希望園區」讀書會,這個跨公司的活動自1998年至今,已舉辦了400場次以上,直接或間接連繫的讀書會及社群有50個,遍布全台各地。

一個科技人,為什麼會創辦這樣的組織?「我希望園區能有非營利的學習型組織,」嚴守仁指出,10年前他的女兒出生,赫然發現是唇顎裂的小朋友,醫生告訴他,這是因為台灣的環境污染,對胎兒的發展產生了複雜的干擾。嚴守仁非常難過,「過去我從來沒有主動想為台灣社會做點什麼,」他決定以企業的方式,有組織的進行公益,營造良好的生命教育環境。

嚴守仁指出,他引導讀書會進行的方式,就是要激發大家的創意。一開始以8到10人為單位分組,每個人先說對主題看到了什麼,先營造大家的參與感與熱情;然後每個人再談對主題的哪部份特別有興趣,讓大家了解關注的差異處。第三階段讓大家對關注的部份再加以詮釋,讓每個成員就能了解彼此不同的價值觀;最後,當大家都知道彼此的價值觀後,很容易就能打破原有想法的框框。

嚴守仁認為,創意無法被由上而下的「教導」,但經由讀書會有系統的導引,每個人都能變得更能接納他人的「異見」,也能激發自身的創意。「或許有人認為賺錢都來不及,哪有時間管什麼生命教育!」嚴守仁說,但希望園區在推廣生命教育的同時,也讓成員們領會到持續而主動的學習習慣,應用在工作上,成效竟然也非常好。

嚴守仁的理念得到許多人的贊同,工研院、台積電、聯電、證交所等公司的讀書會社群,也開始與「希望園區」互動。從心疼女兒的父親,成為啟發更多人了解生命教育重要性的靈魂人物,「我希望能整合政府、企業、社區、學校的人脈資源,發展出具生命力的學習型組織,」嚴守仁篤定地說。

嚴守仁小檔案:
年齡:39歲
現職:世界先進知識管理應用發展部經理
創意成果:創辦「希望園區」讀書會

(《數位時代雙週》2004/06/01第83期)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042&s_cat=

盧淑芬-家庭主婦變身最Hito的虱目魚女王

當家庭主婦下定決心在食物上大作文章,還要上網販賣,可千萬不能小看這件事。來自台南白河的盧淑芬不只愛吃,還愛虱目魚成狂,朋友都戲稱她是虱目魚女王;的她創意點子天馬行空,加上歐巴桑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成功打造台灣最Hito的新時代虱目魚食品。

‧ 愛虱目魚成癡,自創SABA FISH

虱目魚的英文學名是Milk Fish,她卻自創「SABA FISH」品牌,「這樣卡親切啦,」她笑著說。創業才4個月,她已經陸續推出「虱目魚熱狗」、「虱目魚香腸」、「虱目魚精力湯」等創新食品;在夏天,她甚至推出「虱目魚冰棒」這項產品,混合了牛奶跟虱目魚酥的冰棒,竟然沒有腥味,還能保有魚酥的香脆,非常爽口。

談到食物,盧淑芬一點也不馬虎,每道菜都想盡辦法出新的點子。她的虱目魚香腸是用魚肉剁碎,直接灌入腸衣,不論是口感、外觀,甚至剛油炸好的香味,都跟香腸一模一樣;虱目魚熱狗則是魚肉打漿後才灌入衣腸,做成大亨堡,也是自己孩子的最愛。她還請會做法式料理的姪子,研發出一道道虱目魚創新料理,例如「虱目魚香腸茄汁義大利麵」、「虱目魚凱薩沙拉」、「虱目魚潛艇堡」等等,「以前人家都說虱目魚是廚房理的菜,不能用來請客,現在我要把它變成豪華的菜,」對於家鄉台南的名產,盧淑芬堅持要將它發揚光大。

除了口味,她也在包裝上也下足工夫,設計「虱目魚躍龍門」的Logo,就連賣冰棒,她都要像高級雪糕一樣地精緻包裝,讓冰棒的價值看起來不像只是一支10元的便宜貨。除此之外,盧淑芬還要教大家認識虱目魚,在她的電子商務網站上,放了虱目魚的X光片、歷史、食譜、虱目魚營養學,甚至有虱目魚詩。

‧ 發揮歐巴桑精神,跨足網路世界

做了10年的家庭主婦,盧淑芬等孩子都上學了,她終於有機會發展自己的興趣。為了推展虱目魚,她參加青輔會婦女就業輔導專案「飛雁計畫」時,第一堂課就嗆聲說:「我是盧淑芬,我要賣虱目魚!」創業4個月,已經有人要跟她談實體合作,但是盧淑芬卻不想匆促決定,影響品質。

開店前,她連電腦都不太會用,但是因為網路資金門檻低、又能兼顧家庭的特性,她還是努力踏入網路世界。她準備了30萬元的私房錢,心想賠光就不玩了;沒想到初期投資的10萬元,3個月就回收了,現在每個月已經有5萬元的營業額。一接到訂單,盧淑芬會馬上親自回電,「跟誰都能聊」原本是嘲笑歐巴桑的話,拿來做生意,卻硬是比有個性的年輕人討喜。

「我的目標,是要把虱目魚推向國際舞台!」盧淑芬對虱目魚有信心。除了研發新產品,她更要等待時機,認真開一家質感與口感兼具的虱目魚餐廳。

歐巴桑也能搞出創新的品牌,盧淑芬要用她對虱目魚的熱愛,讓大家拭目以待。

盧淑芬小檔案
年齡:35
現職:家庭主婦
創意成果:虱目魚熱狗、虱目魚香腸、虱目魚精力湯、虱目魚冰棒等創新食品

(《數位時代雙週》2004/06/01第83期)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042&s_cat=

發現創意之島-用創意,為台灣植入繁榮的新基因

撰文/林義凱、瞿欣怡

從明基到華碩,對創意思維的重視與創意人才的吸引,已成為台灣高科技產業這兩年來最重要的功課。

從工業設計到品牌行銷,這些原本擅長成本控管與供應鏈管理的台灣資訊大廠,開始重新學習完全不同的典範。

台灣,正在從已經成功成熟的「科技之島」,躍升挺向「創意之島」。

這不是口號、不是想望,事實上,從南到北、各行各業,澎湃洶湧的創意能量,已經悄悄將台灣的創意海拔,向上推升了好幾個刻度……

創意人,不再只是廣告片導演、詩人或畫家的專利!

創意並不神秘,創意也不詭異;美國卡耐基美隆大學漢茲公共政策管理學院的教授Richard Florida,在2002年出版的《創意新貴》(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一書中指出:跟過去的工業時代不同,在知識經濟時代,先進地區的產業發展,其實是由各行各業的創意人帶動。創意階級不像工業時代的組織人,白天在工廠上班到昏天暗地,晚上開車回到住宅區睡覺就好;創意階級喜愛嘗試各種音樂、食物、文化要素與各種新奇的經驗,希望跟不同的人交朋友、交換不同觀點、討論各種議題。當各種創意資本更加集中,就會帶來更高的創新能力、高科技產業、新就業機會以及經濟成長。

「過去的台灣製造業,只是在拚價錢,我們現在要追求獨特的個性,拚的是創新和風格,」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直言,台灣不管是要發展品牌、要用設計來提升附加價值,都要對自己的生活更在乎、更有想法,「一個人如果對藝術沒感覺、平常對社會很冷感,怎麼可能在工作上有很獨特的idea?」

《數位時代雙週》的6月1日出刊的〈發現創意之島〉專題,從南到北追蹤台灣各個角落豐沛洶湧的創意能量,從產業、社會到文化傳播領域,發現各行各業嶄露頭角的創意人,找出這些與眾不同的Change Makers: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創造完全不同的遊戲規則,繼而影響整個社會,開發更多創意。

我們對創意人的選擇,重點放在「創意的工作成果」——不論是一座造價上百億台幣的TFT-LCD工廠、一系列造型出色的服裝,或僅只是一處波希米亞氣息濃厚的跳蚤市場。100個創意人,展現100種創意魅力!

(《數位時代雙週》2004/06/01第83期)
fr.: http://epaper.pchome.com.tw/archive/last.htm?s_date=last&s_code=0042&s_cat=

31 May 2004

回歸基本管理面 才是永續經營之道

這陣子期間,走訪了海峽兩岸10多家的連鎖企業。其中,有企業運作順暢成功者,有企業由衰轉盛者,也有企業掙扎地在窄縫中求生存而失敗者。

 這些企業分屬於不同的行業,企業發展的先天條件與規模都不相同,可是決定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竟都相同,就在於基本管理面。

 企業或許可以因為抓對時機,而賺上一筆機會財。但是在這個資訊快速傳遞、完全競爭的市場中,只要市場上有人能夠攫取暴利,自然就會吸引模仿的競爭者加入。當市場上的供給量逐漸增加,不合理利潤就會逐漸減少;當市場的供給大於需求時,僧多粥少,自然就會展開淘汰賽。此時,內部管理制度嚴謹、作業流程順暢有效率、錯誤及浪費的情形發生少的企業,就會有生存及獲利的機會。

 在前年卡啦炸雞店大戰中挫敗的休閒小站(以『達客利』品牌行銷)記取教訓,在今年的平價披薩店大戰中,做好定位,善用本身具備的豐富內部管理經驗,按部就班地規劃運作,終於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取得有望獲勝的有利地位。

 早在10年前率先推出個人披薩的安珈食品(以『比薩王』品牌行銷),在當時市場上雖然是一支獨秀,但是不能掀起消費熱潮,經營者不斷地嘗試轉換經營型態,卻始終找不到成功之道。轉戰中國大陸,初期有所斬獲,但旋即也遭遇挫敗。在去(2003)年下半年引進新股東團隊,交出領導權。但是在新領導班底大力整頓下,從每一個作業流程開始檢討並逐條制定,將店型態重新定位後,在市場上的發展銳不可當。是一個典型的由衰轉盛的例子,關鍵因素還是在內部管理。

 在海峽兩岸發展加水站連鎖加盟系統的瀚穎活淨水科技公司,核心經營團隊的成員本就是在台灣市場上有多年豐富經驗的沙場老將。在金威揚、安德成等市場先發者紛紛因為營運模式不成功、無法獲利的因素敗陣下來之際,瀚穎在台灣率先推出『銀行履約保證加盟金還本』的創業方案,並採取特許加盟合作經營的運作模式,創意新、立意佳,負責人律人律己嚴謹。但可惜台灣的消費習慣與消費水平尚未成熟,在此運作模式下,加盟商的獲利並不多。

 在台灣景氣蕭條之際,負責人單槍匹馬轉戰上海,以同樣於台灣的經營模式,以更勝於台灣的敬業精神默默耕耘,經過三年終於開花結果。十足地驗證,有好的內部管理,可以幫助企業在遭遇大環境衝擊時,有更強韌的生命力,當抓住一線生機時,立即冒出頭來。

 在經濟自由開放的台灣,在經濟蓬勃成長的中國大陸,每一個人只要有創意、肯努力,都會有成功的機會。但會是曇花一現的成功?還是永續的成功?

 您有好的點子,您也想創業嗎?先學會基本的管理功夫再說。

 報導兩岸賺錢商機、開店經營與創業致富的成功捷徑,提供最真實、最豐富的創業資訊,為您降低失敗的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更讓您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fr.: 創業搶鮮誌

專業的無能III:反思「專業的無能」

記者/蘇登呼

為什麼許多專業人員離開學校後就停止學習了?為什麼公司主管常現陷入自我成見中而聽不到別人的聲音?前兩次專欄中,筆者分別介紹了「專業的無能」及其破解之道。然而,專業的無能僅發生在專業人士或主管身上?其破解之道是否蘊涵什麼陷阱?以下是筆者過去四年觀察自己與許多組織,所得到的一些反思。

任何人都可能陷入專業的無能

專業的無能是指因知識太過成熟、豐富或成功的經驗,使人思考僵化,喪失創新與學習的能力。不只主管或專業人士,農夫也可能種田種到腦袋僵化,以「我過去都這樣種且收成都不錯啊!」來拒絕採用新的肥料與機具。換句話說,專業的無能並非專業人士或主管的專屬品,它是一種「現象」,可能發生在各行業、各階層的人身上,只不過專業人士與主管比例較高且較明顯罷了。因此,組織中任何個人,都應小心被自己既有的知識與經驗綁住而無法突破成長。

過度反思與反思錯誤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Donald Schon與哈佛大學教授Chris Argyris提出的「行動中的反思」,是一項克制專業的無能的有效工具。只不過,反思固然好,但若過度反思或反思錯誤,則會癱瘓了行動或下錯決定,帶來反效果。

個人或組織若每一次行動過程中都在反思「我這樣做洽當嗎?」等問題,其行動力將大打折扣,因為注意力被分散且耗費過多時間與心力。所以說,行動中的反思應該在事情結果跟自己的預期不同時做、在工作執行遇到瓶頸時做、在執行重要或不熟悉的任務時做,而非時時刻刻、每件工作都做。反思不該癱瘓了行動。

反思也可能發生歸因錯誤。筆者大學時期主修新聞,曾任系上實習報紙的總編輯。當時筆者為了幾則棘手新聞的處理及報社內的人事衝突而苦惱不已,感慨這工作吃力不討好,不如歸去。然而事過境遷,筆者今日再回顧這段經歷,反感激它讓筆者擁有實實在在的組織管理經驗,替筆者今日的管理研究打下基礎,也讓筆者提早體驗組織中的人員利益衝突。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明,反思不見得都正確,尤其是當因與果在時空上不一定直接相連,或者事情的利弊得失會隨時空環境演變及個人的成熟程度而有不同看法。

企業經營的內戰場與外戰場

筆者以為,企業經營會面臨「內戰場」與「外戰場」兩個戰場。外戰場指滿足顧客需求、和其他公司的競合、技術與市場變化等,大多數企管書籍對此有很豐富的討論與建議。然而,企業經營也面臨內戰場的挑戰,也就是組織領導人和員工心態是否能保彈性與活力、克服壓力。筆者一連三篇「專業的無能」專欄,處理的正是內戰場的問題。專業的無能是對內戰場的一種病狀診斷;行動中的反思與有系統地拋棄等,則是幾帖藥方。經由了解專業的無能以減少或避免組織與個人思考僵化的危害(也就是征服內戰場),進而協助企業在外戰場取得較佳表現,是筆者這三篇專欄背後的目的。

fr.: http://www.ectimes.org.tw/readnews.asp?id=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