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全球領袖論壇 跟世界各地的青年一起堆雪人
謂國際化能力?國際化能力又該如何培養?未來全球領袖除了應該具有國際化工作能力,還必須具備何種人格特質呢?
4月24日,《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針對「國際工作風」舉辦一場「未來全球領袖論壇」,吸引300多位學生與年輕工作族群到場聆聽與學習。
現場也邀請前台灣飛利浦總裁羅益強、台中市長胡志強、P&G寶僑家品台灣總經理陸博濤、TVBS News總編輯方念華,一起針對國際化人才與未來全球領袖等議題發表意見,現場在四位與談人和觀眾互動討論下,激起許多火花。
主講:編輯部
CHEERS雜誌44期 2004/5/1
羅益強(前台灣飛利浦總裁)
台灣年輕人要培養「對世界有責任」的胸襟
現在是全球的,你可以在那麼大的全球範疇裡,去發展你的職場生涯,可以讓你人生的工作生涯更Cheers,可以有太多快樂的事情在裡面發生。
兩年前,我在荷蘭跟幾個教授碰面,他們提到,現在台灣的年輕人對出國的意願相對變少許多。但2003年台灣出國留學人數的統計數字,的確有很大比例的減少。當然,這可能只是單一年的改變,但是,這是個訊號。訊號是值得我們發問。
我要問的是,為什麼我讀書的那個年代,大家一畢業,都很嚮往出國,但是,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出國的意願卻降低?
我那個時代比較窮,出國留學,是希望能讓將來的發展好一點。這些年來,台灣生活水準比較好,或許讓年輕人比較不會為了提升生活而想出國。
但是,根據《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的調查顯示,已經離開學校或是已經就業的人,卻有非常高比例的人想要出國或是外派。
大家可以仔細想想看這數字的意義,為什麼剛畢業的人越來越少比例想要出國,但就業後,卻有高比例的人想出國?
想做與實際去做的矛盾
另外,很多人嘴巴上說要出國,但實際會去考托福的比例卻很少,認為自己無法出國是因為語言能力不佳,這其實是很矛盾的一件事。
我想提醒的是,我們總是很習慣地找很多理由告訴別人我為什麼不能做,去證明我為什麼不能做。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決定要做了,然後找盡所有方法去做成功。這樣也才是你的能力。
我們的社會習慣找理由去解釋為什麼做不到,但是實際上沒有很多人聽你的理由。中國人喜歡同情別人,這是害了我們。在世界上,沒有人會同情弱者,人家只會尊敬勝利者。如果你想走上全球化,走上國際競爭,你必須要有這種精神。
大部分的人想出國,都是為了學習,或是想要因此而有更好的發展以及較好的薪水。
但是,我倒是希望年輕人能想想:除了這些,你對這個世界是否還有其他的興趣。
在歐洲時,我看到很多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想往非洲跑,問他們要去幹嘛,這些年輕人說,他們想去瞭解世界,想要去幫助別人。相反地,看看台灣的調查數據,台灣年輕人卻會因為非洲地區發展落後,而不會考慮前往。
換句話說,台灣年輕人想走到國際,是因為對自己有好處,所以才走到國際。但歐洲年輕人卻是因為自己走到國際對世界有好處,所以才走到國際。他們認為對於這個世界。自己有責任。
年輕人要培養胸襟。大家應該不只要培養自己的能力,還要期許自己用能力走到國際,去幫助世界。這個世界也才會看得起你。而不是到哪都想沾一點,一看到沒有好處就走。
我想提醒年輕人,我們的未來是全球化,我們的未來是國際化,趨勢就是如此。在我祖父、父親的年代,他們的關心只限於自己的村子,談在村子裡可以做什麼,後來擴展到談在一個國家的範圍內可以做什麼。但現在談論的是全球,你可以在那麼大的全球範疇裡,去發展你的職場生涯。
在這個趨勢下,如果只看到小小的台灣,會讓自己非常侷限。只有走向全球化,走上國際化,你才會有更好的空間。所以應該用開放的心胸,去積極參與全球的活動。要去思考在這個世界活動中,你可以扮演什麼角色,你是不是應該要出去看看,以得到更多的資訊。
要當跨國人才,先從台灣策略出發
年輕人到底該如何邁向國際呢?
很多人看我,會覺得我屬於國際化的案例。但從飛利浦的角度,我卻是本土化的成功案例。
就一家跨國企業來說,每個地方的人力資源,都有其價值。一家好的跨國企業,應該是要把本土的資源培養起來,讓他在整個公司的營運當中,能夠扮演重要的角色。
對跨國企業而言,你只要證明自己是總部與本土市場的重要連結,企業就會需要你,重用你,會希望你做更多的事。
當公司整個全球策略計畫下來後,你可以從你的角度,知道怎麼跟著整個公司發展,走上更成功的道路。進一步,因為你對本土的瞭解,在整個公司全盤策略規劃時,你可以給很多好的意見,甚至影響公司全球策略規劃的大方向。
慢慢的,總公司會覺得你是個很重要的人才,會覺得你不但執行能力強,策略觀念也很好。當總公司需要人時,就自然會考慮到把你派出去。
所以,雖然你可能剛開始是在台灣工作,但不代表只有台灣是你的發展基地。全球都是你的發展基地。當你在一家跨國公司裡,這家跨國公司裡各地的每一個職位,其實你都有可能去擔任。
學會一起堆雪人
我在哈佛大學時,有個教授問我,為什麼每次在參與討論時,西方人會一直講話,但東方人卻很安靜?
我的感覺是,西方人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好像在堆雪人一樣。每個人丟一把雪,最後雪人堆出來時,每個人都會覺得是共同完成。
但東方人不是,在討論問題時,東方人的腦筋並沒有停下來,只是自己一直想一直想,等討論快結束時,在他腦筋裡,已經有一套從頭到尾都是自己的想法,然後別人的意見已經不能夠進去。
他已經全部封閉。你只要稍微不同意他,他就會認為你是在反對他。你若是選擇同意他,就是要全盤照著他的意思做。想到全球化的跨國公司去做事,這會是個嚴重的致命傷。
如果想加入跨國公司,參與國際性的活動,你應該要以開放的心胸去跟人家談,並且表達自己的意見去影響別人,同時,你也在吸收別人的意見,一旦有好意見就要馬上吸收。這才是全球化人才需要的態度。但是,我觀察到台灣島國心態越來越嚴重,我們越來越封閉,這是很危險的。
最後,我要提醒的是,不管企業組織怎麼改變,如果你要當個國際化人才,就要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包括開放心胸去聽別人的意見,以及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然後整合大家的意見去執行。(石振弘整理)
胡志強(台中市市長)
這是全球化時代,無法避免全球競爭,就要學會enjoy the world
看到《Cheers雜誌》調查六年級工作人對於出國留學的態度,發現到有高達84%的人表示願意再出國留學,這是好的現象。
但追根究柢來看,出國留學不一定就是國際化,也不一定就能夠帶給出國留學者完整的國際觀,不過出國留學確實是一條能與國際沾上邊的重要途徑。
既然想要出國留學的人都極力追求國際化,就要先問問自己,什麼是國際化呢?
出國留學不一定具有國際化
整體而言,「國際化」有許多種說法,我先舉部份例子:
一、國際化是指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
二、國際化是指吸收國際資訊的能力。
三、國際化是指個人具有國際視野。
四、國際化是指具有與國際溝通往來的能力。
這是部份人認為的國際化,當然還會有其它的說法,就看什麼是你想要達到的目標與程度。
回過頭來看,很高興調查中有很多人願意再選擇出國留學。不過調查裡大部份人最困擾的問是經費與語言能力不足,可見很多六年級工作人認為出國留學是「非不願也,乃不能也」。
雖然受訪者認為經費與語言能力不足是出國留學最困難的阻礙,不過我卻認為這些應該都可以靠著毅力一一克服。
例如我曾經當過駐美代表、外交部長,很多人認為我的外語能力應該一直都很好,事實上我到國中二年級,英文能力還停留在「Thank you」兩個字上面。
最後我靠著一個「拼」字,達到我想要追求的目標與程度,我相信年輕人也可以做得到。
國際觀與城市發展
身為一個城市領導者,具有國際觀最大好處是可以為城市帶來願景,帶來格局,讓你的城市不再是小的、侷限於一地的(local)、沒有人會注意的城市。
如果城市領導者具有國際觀,就可以隨時掌握國際最新資訊,城市就能創造出改善的機會。例如台中市政府極力爭取古根漢美術館在台中設館,主要為了讓全世界知道台中市,知道台中市是一個具有競爭力的都市。
所以領導者要掌握國際資訊,否則根本無法與世界上幾百個城市共同競爭,而且只懂得掌握國際訊息也沒有用,因為不是只有觀察與了解而已,還要想辦法增加競爭力。
大家經常會談論到國家競爭力,卻很少人注意到都市競爭力,不過這是一個很重要概念,因為一個都市如果沒有競爭力,根本不可能在國際上抬頭。
記得第一次到威尼斯參加古根漢美術館董事會時,現場人士對我的形容是:「一個華裔中年男子。」他們問我來自於那裡,我用英文說「台中」,結果沒有人聽過,但最後大家開始嚐試了解台中是個什麼樣的都市。
後來我們發現到去年7月到9月,Internet上提到台灣最多的部份,就是台中古根漢,不管最後成功還是失敗,至少讓世界知道有一個名為「台中」的都市。
所以我認為,如果你想要把你的城市帶到國際舞台,要找對路,要掌握國際資訊,要先在地球村上有立足之地。
全球化時代來臨,競爭對手出現在世界每個角落
鼓勵年輕人要有一個觀念,將來是全球競爭的時代,我曾經學過一句話:「不能逃避的東西,就乾脆去享受它。」
面臨全球競爭時代,不管是城市或人都一樣,要enjoy the world,要學會享受這個世界,因為你逃也逃不掉。
未來你的競爭對手,有很多現在可能已經在北京或東京打拼,將來要跟你一起搶一個職位,面對競爭者在全世界每一個角落,你怎麼還能夠不具有國際觀。(王曉晴整理)
陸博濤(P&G寶僑家品台灣總經理)
下定決心、相信自己,你就能成為國際人
在這次《Cheers雜誌》所舉辦「六年級國際化能力大調查」的結果中,有兩個數據讓我覺得很驚訝。
第一個讓我驚訝的部分是被問到「自認為有被外派至國外的工作能力嗎?」時,約54%的人覺得自己有能力,卻有46%的人覺得沒能力。
我原本以為,會有80~85%的人會認為自己有能力被外派。因為根據我在台灣快兩年的經驗,我認識的公司同事或朋友,他們全都非常有能力、學歷好、很有企圖心,所以這個數字讓我覺得,有很多人是太謙虛了。
開拓視野比加強語文更重要
我認為,只要你的腦子裡和心裡覺得外派是很重要的,你就會下定決心,然後採取行動。
例如我媽媽是從75歲才開始學英文。以前,學英文這件事對她來說是不重要的,但現在英文對她很重要,所以她有了學英文的動力,而且進步了。
只要你在心裡想「我要做到、這件事對我來說很重要」,那麼什麼事都不會是很困難的挑戰了,不論你想要什麼。
第二個讓我驚訝的部分是受訪年輕人被問到「認為出國留學後再回國工作,能獲得實質收益為何?」,75%的人認為是「增強語言能力」。但我認為,在出國留學前,你可能就會事先多讀語文了,所以語言能力一定會變好,因此我認為「增強語言能力」,並不是出國留學所能獲得的最重要優勢。
被選為第二收益的是「增進國際觀」,也就是更了解外面的世界,我認為這反而比「增強語言能力」重要。被選為第三收益的是「開拓個人視野」。我認為開拓個人視野是最重要的,因為那能讓你成為一個專業的人、持續進步。
但是去國外一陣子,並不會讓你成功一輩子,因為世界終究在變,永遠需要更好的能力,所以必須要保持進步的動力。
認識不同文化是最初的原動力
我在義大利長大,我生命的前20年都待在義大利,從來沒想過要出國念書或住在國外。
義大利的文化不一樣。法國人、荷蘭人、美國人的年輕人通常會讀書、拿學位、然後去世界各地冒險。但義大利的年輕人想的是:有什麼地方很酷,我可以去玩玩。比如說紐約聽起來很酷,我可以去那玩、做些有趣的事,但絕不是為了要探索世界而去的。
對我來說,想要被外派的念頭開始萌芽,是因為到歐洲其他國家念語言課程。許多歐洲非英語系國家的人都出國學英文,接觸到來自各個國家的人,開始了解自己是否喜歡和不同國家的人相處。
我上語言課程之後,發現我喜歡學習不同的文化,喜歡遇見不同的人,喜歡漫無目的地獨自造訪陌生城市,這些事可以讓我重新歸零,也是我當初想加入P&G而且想被外派的動機。
當時我又判斷,以專業的角度看的話,在義大利,P&G是以專業著稱的公司。而且在外商會擁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和整個世界的人競爭,而不只是和一個城市的人競爭。
當初我在應徵P&G時,網路還不發達,唯一的方法是寫履歷,然後郵寄出去。我寄第一次,沒有回音,寄第二次,沒有回音,但想想也沒什麼好損失的,就又繼續寄。結果我去面試時,人資主管問我為什麼要寄6封履歷?
在爭取進入外商或外派的機會時,你要證明你能給公司什麼,以及你有什麼地方是和別人很不一樣的,比如說我當時面試時,就反問主考官曾有多少人寄過六封履歷表來,用這件事證明,我想進入這家公司的決心有多堅定。
我有一些朋友當初進入義大利的本地小公司,起薪比較高,但我覺得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你能從中得到什麼樣的經驗、遇到什麼樣的人。
在外商公司,你會發現大伙兒都是來自不同的國家。我在義大利的P&G時,有90%是義大利人,10%的人來自世界各地,德國、美國、墨西哥都有。而且這些人都有一種非常喜歡分享的特質,我從來沒遇過有人和我說:「我太忙了、我不想和你聊這些。」
我認為,台灣的年輕人只要心態調整好,並相信自己做得到,就能成為有競爭力的國際人。(麥立心整理)
方念華(TVBS News總編輯)
具有國際觀讓人相信世界有很多永恆美好的事
如果以《Cheers雜誌》的調查來看,我絕對是屬於想要再出國留學進修的那一群人,所以看到2002年到2003年出國留學人數大幅下降二成三比例的情形時,讓人感到驚訝。
個人認知 V.S.開拓視野
看到出國留學人數減少,第一個反應認為是經濟因素之外,可能還有其他原因。
就我自己來說,會想選擇再出國進修,其實是一種學然後知不足的動力。許多人都有同樣的經驗,通常會在職場工作2到3年後,發現到自己有限與不足的地方,才會產生要再出去學習的念頭。
其實國際化與個人之間是一個很有趣的對立,國際化是要不斷地往外擴張與發展,但追求國際化的強烈動力來源,卻來自於非常往內走的自己。
也就是當你開始了解自己在大舞台上是很小的角色時,會想要找出辦法突破自己有限的瓶頸,並且開始想要往外擴展,尋求可以無限學習的對象。
內心探索與往外的國際化發展對立中,另一個有趣現象是《Cheers雜誌》調查中,有一成五的人認為出國留學或者到國外的跨國企業工作可以增加自信心。沒錯!我認為增加自信心,應該要多方了解,也就是在思考問題與下判斷前,要從多元的、對立的、別人的角度分析事情,判斷將可以更圓融,人就會更有自信心。
要增強自信心,要先學會多元與對立的思考。突然讓我想起以前讀過楊照先生的書談到:台灣的人在這個社會裡面去學習認識理想很痛苦,因為我們都是從理想的反面去認識理想是什麼。
的確,台灣人問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公理、什麼是民主,常常從非常多非正義、非公理、非民主的事件裡去尋找答案,但這是不完全正確的作法。
因為對照世界古往今來,不管從空間的橫剖面、歷史的縱剖面,都可以找到很多正面的經驗來激勵台灣社會,新聞工作者應該要藉此提供給觀眾最好的牛肉。
這也是「國際觀」帶給新聞工作的幫助。我相信在地球村裡有一個普世價值,也許在台灣現在的時空裡不被重視,但是不代表台灣觀眾沒有鑑賞能力。
例如今年台灣總統大選最後產生驗票爭議,很多媒體整理出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驗票過程,提供給觀眾參考。
雖然美國與台灣的驗票事件不能完全類比,但在新聞媒體不斷報導過程中,觀眾卻可以去學習評鑑政治人物面對驗票事件時,表現出來的風度與民主態度,在這種對照情形下,我相信會對社會產生正面激勵作用。
世界有很多永恆美好的事
國際觀對我的新聞專業另一個最大幫助,是讓我覺得世界有一些永恆美好的事物。
國際觀讓人看到世界上很多新聞事件時,會知道狀況可能再重演,經驗可能再重複發生。但是在歷史重演、經驗重複發生的過程中,可以藉由新聞報導,讓一個社會去學習避免犯錯。
最後,我認為傳遞國際知識或國際訊息,重點要讓觀眾了解更多有意義的事,而且知道人生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是不限於此地的(out there),值得大家永遠去追求。
fr.: 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046/046090.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