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May 2004

未來全球領袖論壇 跟世界各地的青年一起堆雪人

謂國際化能力?國際化能力又該如何培養?未來全球領袖除了應該具有國際化工作能力,還必須具備何種人格特質呢?
4月24日,《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針對「國際工作風」舉辦一場「未來全球領袖論壇」,吸引300多位學生與年輕工作族群到場聆聽與學習。
現場也邀請前台灣飛利浦總裁羅益強、台中市長胡志強、P&G寶僑家品台灣總經理陸博濤、TVBS News總編輯方念華,一起針對國際化人才與未來全球領袖等議題發表意見,現場在四位與談人和觀眾互動討論下,激起許多火花。

主講:編輯部
CHEERS雜誌44期 2004/5/1

羅益強(前台灣飛利浦總裁)
台灣年輕人要培養「對世界有責任」的胸襟

現在是全球的,你可以在那麼大的全球範疇裡,去發展你的職場生涯,可以讓你人生的工作生涯更Cheers,可以有太多快樂的事情在裡面發生。
兩年前,我在荷蘭跟幾個教授碰面,他們提到,現在台灣的年輕人對出國的意願相對變少許多。但2003年台灣出國留學人數的統計數字,的確有很大比例的減少。當然,這可能只是單一年的改變,但是,這是個訊號。訊號是值得我們發問。
我要問的是,為什麼我讀書的那個年代,大家一畢業,都很嚮往出國,但是,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出國的意願卻降低?
我那個時代比較窮,出國留學,是希望能讓將來的發展好一點。這些年來,台灣生活水準比較好,或許讓年輕人比較不會為了提升生活而想出國。
但是,根據《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的調查顯示,已經離開學校或是已經就業的人,卻有非常高比例的人想要出國或是外派。
大家可以仔細想想看這數字的意義,為什麼剛畢業的人越來越少比例想要出國,但就業後,卻有高比例的人想出國?

想做與實際去做的矛盾

另外,很多人嘴巴上說要出國,但實際會去考托福的比例卻很少,認為自己無法出國是因為語言能力不佳,這其實是很矛盾的一件事。
我想提醒的是,我們總是很習慣地找很多理由告訴別人我為什麼不能做,去證明我為什麼不能做。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決定要做了,然後找盡所有方法去做成功。這樣也才是你的能力。
我們的社會習慣找理由去解釋為什麼做不到,但是實際上沒有很多人聽你的理由。中國人喜歡同情別人,這是害了我們。在世界上,沒有人會同情弱者,人家只會尊敬勝利者。如果你想走上全球化,走上國際競爭,你必須要有這種精神。
大部分的人想出國,都是為了學習,或是想要因此而有更好的發展以及較好的薪水。
但是,我倒是希望年輕人能想想:除了這些,你對這個世界是否還有其他的興趣。
在歐洲時,我看到很多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想往非洲跑,問他們要去幹嘛,這些年輕人說,他們想去瞭解世界,想要去幫助別人。相反地,看看台灣的調查數據,台灣年輕人卻會因為非洲地區發展落後,而不會考慮前往。
換句話說,台灣年輕人想走到國際,是因為對自己有好處,所以才走到國際。但歐洲年輕人卻是因為自己走到國際對世界有好處,所以才走到國際。他們認為對於這個世界。自己有責任。
年輕人要培養胸襟。大家應該不只要培養自己的能力,還要期許自己用能力走到國際,去幫助世界。這個世界也才會看得起你。而不是到哪都想沾一點,一看到沒有好處就走。
我想提醒年輕人,我們的未來是全球化,我們的未來是國際化,趨勢就是如此。在我祖父、父親的年代,他們的關心只限於自己的村子,談在村子裡可以做什麼,後來擴展到談在一個國家的範圍內可以做什麼。但現在談論的是全球,你可以在那麼大的全球範疇裡,去發展你的職場生涯。
在這個趨勢下,如果只看到小小的台灣,會讓自己非常侷限。只有走向全球化,走上國際化,你才會有更好的空間。所以應該用開放的心胸,去積極參與全球的活動。要去思考在這個世界活動中,你可以扮演什麼角色,你是不是應該要出去看看,以得到更多的資訊。

要當跨國人才,先從台灣策略出發

年輕人到底該如何邁向國際呢?
很多人看我,會覺得我屬於國際化的案例。但從飛利浦的角度,我卻是本土化的成功案例。
就一家跨國企業來說,每個地方的人力資源,都有其價值。一家好的跨國企業,應該是要把本土的資源培養起來,讓他在整個公司的營運當中,能夠扮演重要的角色。
對跨國企業而言,你只要證明自己是總部與本土市場的重要連結,企業就會需要你,重用你,會希望你做更多的事。
當公司整個全球策略計畫下來後,你可以從你的角度,知道怎麼跟著整個公司發展,走上更成功的道路。進一步,因為你對本土的瞭解,在整個公司全盤策略規劃時,你可以給很多好的意見,甚至影響公司全球策略規劃的大方向。
慢慢的,總公司會覺得你是個很重要的人才,會覺得你不但執行能力強,策略觀念也很好。當總公司需要人時,就自然會考慮到把你派出去。
所以,雖然你可能剛開始是在台灣工作,但不代表只有台灣是你的發展基地。全球都是你的發展基地。當你在一家跨國公司裡,這家跨國公司裡各地的每一個職位,其實你都有可能去擔任。

學會一起堆雪人

我在哈佛大學時,有個教授問我,為什麼每次在參與討論時,西方人會一直講話,但東方人卻很安靜?
我的感覺是,西方人在討論問題的時候,好像在堆雪人一樣。每個人丟一把雪,最後雪人堆出來時,每個人都會覺得是共同完成。
但東方人不是,在討論問題時,東方人的腦筋並沒有停下來,只是自己一直想一直想,等討論快結束時,在他腦筋裡,已經有一套從頭到尾都是自己的想法,然後別人的意見已經不能夠進去。
他已經全部封閉。你只要稍微不同意他,他就會認為你是在反對他。你若是選擇同意他,就是要全盤照著他的意思做。想到全球化的跨國公司去做事,這會是個嚴重的致命傷。
如果想加入跨國公司,參與國際性的活動,你應該要以開放的心胸去跟人家談,並且表達自己的意見去影響別人,同時,你也在吸收別人的意見,一旦有好意見就要馬上吸收。這才是全球化人才需要的態度。但是,我觀察到台灣島國心態越來越嚴重,我們越來越封閉,這是很危險的。
最後,我要提醒的是,不管企業組織怎麼改變,如果你要當個國際化人才,就要培養自己的溝通能力,包括開放心胸去聽別人的意見,以及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意見,然後整合大家的意見去執行。(石振弘整理)

胡志強(台中市市長)
這是全球化時代,無法避免全球競爭,就要學會enjoy the world

看到《Cheers雜誌》調查六年級工作人對於出國留學的態度,發現到有高達84%的人表示願意再出國留學,這是好的現象。
但追根究柢來看,出國留學不一定就是國際化,也不一定就能夠帶給出國留學者完整的國際觀,不過出國留學確實是一條能與國際沾上邊的重要途徑。
既然想要出國留學的人都極力追求國際化,就要先問問自己,什麼是國際化呢?

出國留學不一定具有國際化

整體而言,「國際化」有許多種說法,我先舉部份例子:
一、國際化是指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
二、國際化是指吸收國際資訊的能力。
三、國際化是指個人具有國際視野。
四、國際化是指具有與國際溝通往來的能力。
這是部份人認為的國際化,當然還會有其它的說法,就看什麼是你想要達到的目標與程度。
回過頭來看,很高興調查中有很多人願意再選擇出國留學。不過調查裡大部份人最困擾的問是經費與語言能力不足,可見很多六年級工作人認為出國留學是「非不願也,乃不能也」。
雖然受訪者認為經費與語言能力不足是出國留學最困難的阻礙,不過我卻認為這些應該都可以靠著毅力一一克服。
例如我曾經當過駐美代表、外交部長,很多人認為我的外語能力應該一直都很好,事實上我到國中二年級,英文能力還停留在「Thank you」兩個字上面。
最後我靠著一個「拼」字,達到我想要追求的目標與程度,我相信年輕人也可以做得到。

國際觀與城市發展

身為一個城市領導者,具有國際觀最大好處是可以為城市帶來願景,帶來格局,讓你的城市不再是小的、侷限於一地的(local)、沒有人會注意的城市。
如果城市領導者具有國際觀,就可以隨時掌握國際最新資訊,城市就能創造出改善的機會。例如台中市政府極力爭取古根漢美術館在台中設館,主要為了讓全世界知道台中市,知道台中市是一個具有競爭力的都市。
所以領導者要掌握國際資訊,否則根本無法與世界上幾百個城市共同競爭,而且只懂得掌握國際訊息也沒有用,因為不是只有觀察與了解而已,還要想辦法增加競爭力。
大家經常會談論到國家競爭力,卻很少人注意到都市競爭力,不過這是一個很重要概念,因為一個都市如果沒有競爭力,根本不可能在國際上抬頭。
記得第一次到威尼斯參加古根漢美術館董事會時,現場人士對我的形容是:「一個華裔中年男子。」他們問我來自於那裡,我用英文說「台中」,結果沒有人聽過,但最後大家開始嚐試了解台中是個什麼樣的都市。
後來我們發現到去年7月到9月,Internet上提到台灣最多的部份,就是台中古根漢,不管最後成功還是失敗,至少讓世界知道有一個名為「台中」的都市。
所以我認為,如果你想要把你的城市帶到國際舞台,要找對路,要掌握國際資訊,要先在地球村上有立足之地。

全球化時代來臨,競爭對手出現在世界每個角落

鼓勵年輕人要有一個觀念,將來是全球競爭的時代,我曾經學過一句話:「不能逃避的東西,就乾脆去享受它。」
面臨全球競爭時代,不管是城市或人都一樣,要enjoy the world,要學會享受這個世界,因為你逃也逃不掉。
未來你的競爭對手,有很多現在可能已經在北京或東京打拼,將來要跟你一起搶一個職位,面對競爭者在全世界每一個角落,你怎麼還能夠不具有國際觀。(王曉晴整理)

陸博濤(P&G寶僑家品台灣總經理)
下定決心、相信自己,你就能成為國際人

在這次《Cheers雜誌》所舉辦「六年級國際化能力大調查」的結果中,有兩個數據讓我覺得很驚訝。
第一個讓我驚訝的部分是被問到「自認為有被外派至國外的工作能力嗎?」時,約54%的人覺得自己有能力,卻有46%的人覺得沒能力。
我原本以為,會有80~85%的人會認為自己有能力被外派。因為根據我在台灣快兩年的經驗,我認識的公司同事或朋友,他們全都非常有能力、學歷好、很有企圖心,所以這個數字讓我覺得,有很多人是太謙虛了。

開拓視野比加強語文更重要

我認為,只要你的腦子裡和心裡覺得外派是很重要的,你就會下定決心,然後採取行動。
例如我媽媽是從75歲才開始學英文。以前,學英文這件事對她來說是不重要的,但現在英文對她很重要,所以她有了學英文的動力,而且進步了。
只要你在心裡想「我要做到、這件事對我來說很重要」,那麼什麼事都不會是很困難的挑戰了,不論你想要什麼。
第二個讓我驚訝的部分是受訪年輕人被問到「認為出國留學後再回國工作,能獲得實質收益為何?」,75%的人認為是「增強語言能力」。但我認為,在出國留學前,你可能就會事先多讀語文了,所以語言能力一定會變好,因此我認為「增強語言能力」,並不是出國留學所能獲得的最重要優勢。
被選為第二收益的是「增進國際觀」,也就是更了解外面的世界,我認為這反而比「增強語言能力」重要。被選為第三收益的是「開拓個人視野」。我認為開拓個人視野是最重要的,因為那能讓你成為一個專業的人、持續進步。
但是去國外一陣子,並不會讓你成功一輩子,因為世界終究在變,永遠需要更好的能力,所以必須要保持進步的動力。

認識不同文化是最初的原動力

我在義大利長大,我生命的前20年都待在義大利,從來沒想過要出國念書或住在國外。
義大利的文化不一樣。法國人、荷蘭人、美國人的年輕人通常會讀書、拿學位、然後去世界各地冒險。但義大利的年輕人想的是:有什麼地方很酷,我可以去玩玩。比如說紐約聽起來很酷,我可以去那玩、做些有趣的事,但絕不是為了要探索世界而去的。
對我來說,想要被外派的念頭開始萌芽,是因為到歐洲其他國家念語言課程。許多歐洲非英語系國家的人都出國學英文,接觸到來自各個國家的人,開始了解自己是否喜歡和不同國家的人相處。
我上語言課程之後,發現我喜歡學習不同的文化,喜歡遇見不同的人,喜歡漫無目的地獨自造訪陌生城市,這些事可以讓我重新歸零,也是我當初想加入P&G而且想被外派的動機。
當時我又判斷,以專業的角度看的話,在義大利,P&G是以專業著稱的公司。而且在外商會擁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和整個世界的人競爭,而不只是和一個城市的人競爭。
當初我在應徵P&G時,網路還不發達,唯一的方法是寫履歷,然後郵寄出去。我寄第一次,沒有回音,寄第二次,沒有回音,但想想也沒什麼好損失的,就又繼續寄。結果我去面試時,人資主管問我為什麼要寄6封履歷?
在爭取進入外商或外派的機會時,你要證明你能給公司什麼,以及你有什麼地方是和別人很不一樣的,比如說我當時面試時,就反問主考官曾有多少人寄過六封履歷表來,用這件事證明,我想進入這家公司的決心有多堅定。
我有一些朋友當初進入義大利的本地小公司,起薪比較高,但我覺得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你能從中得到什麼樣的經驗、遇到什麼樣的人。
在外商公司,你會發現大伙兒都是來自不同的國家。我在義大利的P&G時,有90%是義大利人,10%的人來自世界各地,德國、美國、墨西哥都有。而且這些人都有一種非常喜歡分享的特質,我從來沒遇過有人和我說:「我太忙了、我不想和你聊這些。」
我認為,台灣的年輕人只要心態調整好,並相信自己做得到,就能成為有競爭力的國際人。(麥立心整理)


方念華(TVBS News總編輯)
具有國際觀讓人相信世界有很多永恆美好的事

如果以《Cheers雜誌》的調查來看,我絕對是屬於想要再出國留學進修的那一群人,所以看到2002年到2003年出國留學人數大幅下降二成三比例的情形時,讓人感到驚訝。

個人認知 V.S.開拓視野

看到出國留學人數減少,第一個反應認為是經濟因素之外,可能還有其他原因。
就我自己來說,會想選擇再出國進修,其實是一種學然後知不足的動力。許多人都有同樣的經驗,通常會在職場工作2到3年後,發現到自己有限與不足的地方,才會產生要再出去學習的念頭。
其實國際化與個人之間是一個很有趣的對立,國際化是要不斷地往外擴張與發展,但追求國際化的強烈動力來源,卻來自於非常往內走的自己。
也就是當你開始了解自己在大舞台上是很小的角色時,會想要找出辦法突破自己有限的瓶頸,並且開始想要往外擴展,尋求可以無限學習的對象。
內心探索與往外的國際化發展對立中,另一個有趣現象是《Cheers雜誌》調查中,有一成五的人認為出國留學或者到國外的跨國企業工作可以增加自信心。沒錯!我認為增加自信心,應該要多方了解,也就是在思考問題與下判斷前,要從多元的、對立的、別人的角度分析事情,判斷將可以更圓融,人就會更有自信心。
要增強自信心,要先學會多元與對立的思考。突然讓我想起以前讀過楊照先生的書談到:台灣的人在這個社會裡面去學習認識理想很痛苦,因為我們都是從理想的反面去認識理想是什麼。
的確,台灣人問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公理、什麼是民主,常常從非常多非正義、非公理、非民主的事件裡去尋找答案,但這是不完全正確的作法。
因為對照世界古往今來,不管從空間的橫剖面、歷史的縱剖面,都可以找到很多正面的經驗來激勵台灣社會,新聞工作者應該要藉此提供給觀眾最好的牛肉。
這也是「國際觀」帶給新聞工作的幫助。我相信在地球村裡有一個普世價值,也許在台灣現在的時空裡不被重視,但是不代表台灣觀眾沒有鑑賞能力。
例如今年台灣總統大選最後產生驗票爭議,很多媒體整理出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驗票過程,提供給觀眾參考。
雖然美國與台灣的驗票事件不能完全類比,但在新聞媒體不斷報導過程中,觀眾卻可以去學習評鑑政治人物面對驗票事件時,表現出來的風度與民主態度,在這種對照情形下,我相信會對社會產生正面激勵作用。

世界有很多永恆美好的事

國際觀對我的新聞專業另一個最大幫助,是讓我覺得世界有一些永恆美好的事物。
國際觀讓人看到世界上很多新聞事件時,會知道狀況可能再重演,經驗可能再重複發生。但是在歷史重演、經驗重複發生的過程中,可以藉由新聞報導,讓一個社會去學習避免犯錯。
最後,我認為傳遞國際知識或國際訊息,重點要讓觀眾了解更多有意義的事,而且知道人生有很多有意思的東西是不限於此地的(out there),值得大家永遠去追求。

fr.: http://www.cheers.com.tw/content/046/046090.asp

天下一千大調查:運籌全球大豐收

作者:陳雅慧 2004,5,1 /第298期

二○○三年台灣一千六百大企業,總營收、總獲利都創下歷史新高。不只科技大廠運籌全球,台灣許多中型傳統產業及服務業,更沒有被猛浪打翻,反而站穩腳步,乘著浪頭起飛。全球化浪潮下,它們如何建構優勢平台?台灣下一個挑戰又是什麼?

 黝黑皮膚的宏碁電腦總經理王振堂,穿著紅背心。「這是『法拉利』紅!宏碁是法拉利『官方資訊產品贊助商』,」他拿著和法拉利合作開發的豔紅筆記型電腦強調。

 「去年我們在德、義、西、奧、荷、比、捷……通通第一名,」王振堂得意細數宏碁在歐洲的戰績。

 宏碁二○○三年營業收入比二○○二年成長了九三.九%,達到八一七億,成為台灣第四大服務業。宏碁從製造業轉型服務業,不只在經營的有形版圖上成功跨越疆界,管理能力和人才資源運用,更展現了國際級企業實力。功績彪炳的泛歐地區總經理義大利籍蘭奇(Lanci),甚至成為宏碁未來總經理熱門接班候選人之一。

 廣達電腦二○○三年營業收入成長一○五%,達二九二二.九億,成為台灣第三大製造業。在林口廣達總部對面,研發中心預定地轟隆轟隆地工程正加緊趕工,一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發大軍將進駐。日本松下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都準備和廣達做國際研發的策略聯盟。

 董事長林百里手指比著簡報上的三個圈圈:廣達電腦研發中心,台灣林口;廣輝電子生產製造中心,台灣龍潭;廣達、廣輝、廣明生產製造中心,上海松江。三個圈串連兩岸三地,畫出廣達全球供應鏈。

 「去年的成果是廣達三年來佈局累積的能量,累積三年能量,才能爆發成長。我們不是守株待兔,是撒網捕魚,」林百里氣定神閒。

不只科技大廠揮軍世界、運籌全球,許多台灣中型傳統產業及服務業在整個全球化浪潮下,不但沒有被浪打翻,反而站穩腳步,乘著浪頭起飛。他們不只把產品、服務外銷到別國,也不只到大陸設廠運用便宜人力,而是有能力整合不同國家資源來壯大企業實力。

 「台灣市場只佔全世界百分之一,全都給你,最多就是百分之一。宏碁現在全世界的市佔率三.七%,戴爾、惠普是一七%,」王振堂很清楚地說出企業的企圖心,是沒有疆界可以框住的。

總營收、總獲利 創二十四年歷史新高
 去年,景氣開始復甦,台灣的一千大製造業、五百大服務業和一百大金融業,歷經不景氣沈潛多年,凝聚了驚人的成長爆發力,交出一張破紀錄的漂亮成績單。

二○○一年,全球科技泡沫破裂後,一千六百家大企業的營收,首度出現負成長五.五%,當年的總稅後純益更只剩下二○○○年的四四%。二○○二年,最壞的情勢過去,一千六百大企業養精蓄銳,二○○二年的營收比二○○一年成長一三.二%,總稅後純益也成長三二%。

 二○○三年一千六百家大企業總營收和總稅後純益,都創下《天下雜誌》一千大企業調查第二十四年來歷史新高(表一、表二)。二○○三年一千六百家大企業總營收成長一○.三%,達一六.一兆。同時,二○○三年總稅後純益則成長二二七%,達九○○五億,比起二○○○年網路經濟極盛時期的總稅後純益六七五九億,還高了三三%。

 然而這些大企業,在台灣創造的工作機會,卻遠比不上他們業績成長速度。一九九八年到二○○三年,一千六百家企業的營收成長四八%、稅後純益成長六○%,雇用員工人數增加幅度只有一○%,從一三三萬增加到一四六萬人(表三)。

美國大企業也同樣面臨業績高成長,但雇用人數卻不見得高成長的矛盾。三月《Fortune》報導,美國五百大企業,二○○三年總營收達七.五兆美元(約二四七兆台幣),總獲利四四五六億美元(約一四.七兆台幣),創下五十年來歷史新高。此時,美國卻也面臨工作不見了的問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柯瑞的競選經濟議題主軸,就是「找回工作」。

 台灣和美國的大企業成績寫下歷史,有總體環境的因素,也有個體企業實力的因素。

 總體的因素如利率持續維持歷史低檔,政府不斷加碼財政政策刺激景氣和減稅鼓勵投資。JP摩根大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利浦斯基(John Lipsky)形容,「現代經濟史中,從來沒有同時看過這麼大手筆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景氣。」

財政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的刺激,在去年下半年看到明顯的成效。美國去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超過八%,是二十年來的單季新高。二○○三年台灣也從外銷開始,帶動經濟成長,第四季外銷的成長率達九.九%,將經濟成長率往上拉到五%。

 「長久等待的春天終於來了!去年第三、四季訂單『爆炸性』成長,」聯電執行長胡國強今年初法說會上,一開場就帶來好消息。

台灣從「被投資國」到「投資國」
 除了總體環境改善,台灣企業二○○三年也開始享受全球化佈局成績,收割過去大膽跨國佈局果實。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觀察,台灣已從「被投資國」轉型成「投資國」。企業家像是精明的獵人,在全世界找投資標的,包括市場、購併對象和人才。

台灣企業家積極往外走,佈局又廣又深,在全世界產業鏈上扮演關鍵角色。最新一期《麥肯錫季刊》中指出,今年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戴爾和惠普等電腦公司推出的數位家庭娛樂產品,是市場注目新焦點。「這些電腦公司能快速轉型,從賣電腦到賣數位家電,掀起市場轉向,就是因為背後有台灣設計代工大廠支持,」《麥肯錫季刊》分析。

 台灣企業在全球競爭上,站穩一席之地,和充分運用中國大陸的資源有極大關係。尤其在最近幾年,台商在大陸佈局已見成效,發揮全球運籌優勢。根據《天下雜誌》一千大CEO調查長期的觀察,在一九九九年只有三一.六%的企業赴大陸投資,當時高達六成五在大陸投資的企業都沒有獲利。

但到了二○○四年,接受調查的CEO表示,已有五五.六%的企業到大陸投資,在大陸投資獲利的比率,也大幅提升十二個百分點,達到四七.一%。

紐約人壽投資長邱華創,去年到福建實地參觀中華汽車的東南汽車城,中華汽車去年有一半以上的獲利來自大陸。

 「太震撼了!等於把二、三十個衛星廠全部搬去,變成一條生產線。做保險桿、雨刷、座椅、邊門、車簾、車燈……。過去在台灣製造任何一部汽車,組裝的過程中都需要運輸成本。在東南,全部就等於是一條生產線,效率提升太可怕,」邱華創印象深刻。

台灣企業善用中國大陸的資源,運籌帷幄全球賽局,幾乎已經是不分大、小企業,從科技到傳統行業的全民運動。

傳產、中小企業 也已全球化
 不起眼的傳統自行車業,早已經是全球賽局的高手,而且開始享受全球經營甜美的果實。從大甲火車站出來,隨便招呼計程車要到「捷安特」,不用說地址,約二十分鐘後,司機就抵達位在一片水綠稻田旁邊的巨大全球總部。

巨大董事長劉金標七十歲,但精神矍鑠、腳步輕盈,走路時彷彿在輕輕跳躍。他拿著親自準備的筆記紙條,上面密密麻麻手寫著巨大的六大特色。

「現在光看台灣的業績不準!去年,巨大七成獲利來自海外,」劉金標一語點出巨大的全球格局。

 巨大的全球策略佈局中,市場是全世界,台灣是研發總部和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大陸是大量生產的製造工廠及市場。「高級車非台灣莫屬,去年贊助環法自由賽車冠軍車,一部一萬美金,百分之百都是台灣製造,」劉金標以深耕台灣運籌全球為榮。

 台灣要在全球賽局中脫穎而出,就必須提升附加價值,做和別的地方不一樣的事情,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巨大以自行車龍頭的身分,在台灣帶領整個產業深耕台灣,將台灣的技術升級。

 「不然,大家頭都朝到『那一邊去了』!」經過三年的共同努力,現在,巨大從台灣出口的自行車單價,三年內從一部單價一二○美元提升到二六○美元。「把大量低階產品製造放在中國,手就空出來做更有價值的事情,」劉金標說。

最近當紅的光學公司,雖然規模小,但一出手也是全球策略。在台中東海大學旁邊的台中工業區,碧綠的草坪圍著一棟乾淨簇新的玻璃帷幕大樓。這是上市股王大立光電企業總部,去年營業額二四.六億,連續六年每年賺一個資本額,一千大製造業排名第五五五。

 去年最紅的照相手機,最關鍵的零組件之一,就是相機鏡頭。去年全球每五支照相手機中,就有一支鏡頭鏡片是大立光電生產。七十一歲董事長林耀英,一頭整齊白髮、斯文氣質、講話字斟句酌,「去年成長,不是巧合,是很多年累積。不能說人家要吃麵,才來買鍋。」

 大立光的全球佈局中,台灣是總部研發中心及塑膠鏡片等高技術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目前台灣員工大約三百五十人左右。而需要人海戰術的玻璃鏡片工廠則在中國大陸,有兩千七百位員工。

服務業、金融業 整合全球資源
 相較下,台灣服務業雖然還不像製造業在全球攻城掠地,但運籌帷幄全球資源也已駕輕就熟。

 每天當你在統一超商櫃台結帳時,面板上所顯示的天氣資訊,其實就是統一超商全球運籌的小小一環。統一超商為了讓經營更精準,甚至考量天氣對銷售的影響,譬如,天氣突然變冷、變熱,商品上架的內容如何調整?下雨了,相關產品是否足夠?今年統一超商向澳洲訂購衛星的天氣資訊,每天傳送到日本專業氣象分析公司去分析,再回傳給台灣每一分店店長手中,變成營運的商業資訊。

 今年過完年,在中小企業居多的「台灣連鎖暨加盟協會」的新春聚會裡,各家連鎖店老闆討論和關心的議題,也都是到大陸和其他國家開海外分店的經驗。信義房屋今年四月,在北京的第一家分公司開張,未來目標也是希望在中國大陸三十三個省複製台灣的成功經驗。「假如在每一省都有三家連鎖店,我們就至少需要一百個總經理,」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將「培養一百個總經理」規劃為二○一二年的經營目標。

 服務業第九大的陽明海運,也同樣有運籌全球的雄心和策略。陽明海運董事長盧峰海認為,「世界的物流中心未來會在亞洲,因為世界工廠在亞洲。」掌握這樣的趨勢,陽明積極佈局,盧峰海認為,陽明要成為世界前十名,以目前的體質和實力是不夠的。所以要走策略聯盟的路,尤其要專攻小型船,將遠洋和近海船隻互相支援,這樣的優勢可能成為亞洲第一。「海運做久了,就是乘風破浪,要當世界的王!」盧峰海豪氣干雲地說。

 金融業到目前為止,因為法令限制,是走出台灣步伐最慢的產業。

但去年,許多積極的金融機構也開始在國際化路上踏出重要步伐。包括,富邦金控購併香港港基銀行、玉山金控引進英國保誠集團外資、大型的金控紛紛從外商挖進國際級的金融人才等。「單憑『玉山』走出台灣很辛苦,但是跟隨國際集團的腳步就很容易,」玉山金控董事長黃永仁說。

 富邦集團總裁蔡萬才,更以歷史的角度觀察,「目前台灣企業是華人史上,首批國際化的現代企業。」

企業愈大 愈疏遠台灣
 但是未來更值得關心的是,當台灣第一批國際化企業愈來愈成熟,他們和台灣的關連可能反而愈疏離。有三五.九%的一千大CEO表示,未來三年將考慮聘用外國人才取代台灣人才。

有大約四分之一,二七.五%的企業考慮海外上市。最高比率四三.八%計劃到香港上市。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提醒,「企業總部多是跟著資本市場走的,就像財務長總是都在執行長的身邊。」  

台灣和台灣人才如何在企業全球佈局中,找到獨特的位置,將是未來左右台灣競爭力最重要的關鍵。

 摩根富林明亞洲區行政總監許立慶管理亞洲十七個市場,家在台灣、工作在香港。「不管國家或是個人,未來都不能只想『取代』別人,只想取代就是更便宜、更好,在全球化下,這很難。應該要去想自己的特色,做不一樣的區隔,」許立慶提醒。

 許立慶舉盧森堡的例子,盧森堡是歐洲基金的交易中心,在盧森堡登記的基金數目比英國還多。共同基金在盧森堡登記後,淨值計算等後勤工作都在盧森堡,創造了許多金融人才的就業機會。「盧森堡很清楚,歐洲基金經理人會留在金融中心倫敦,不會在盧森堡。而一家資產管理公司,最多只有十幾位基金經理人,但卻有上百位後勤相關員工,創造多少工作,」許立慶說。

 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認為,台灣仍有希望發展國際水準的服務業就業機會,但仍需要政策的引導和配套。嚴長壽說,「台灣可以當亞洲的瑞士。不只觀光,譬如,全世界大飯店當中,有多少中餐廳,需要多少中餐廚師,如何吸引他們來台灣餐飲學校學習。這部份目前我們還比中國大陸領先。」

 同樣也面臨工作愈來愈少的美國,如何面對大企業業績成長,但工作機會卻不成長的現實?英特爾總裁葛洛夫就指出,就科技運用和技術層面,美國工程師和印度工程師相差不多,美國工程師若要保住工作,就必須加強研發和教育,才能維持競爭優勢。

 《天下雜誌》也曾報導,於去年去世、充滿人文關懷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曾建議,台灣要建構比別人高的平台,讓台灣的人才站在比別人高的立足點,保持相對優勢。溫世仁理想中的平台是,社會要提供一個開放、包容和自由的舞台,讓資訊科技運用、全球化佈局和運籌,支撐起這個高的舞台。

 「產業大者恆大,進入成熟期,戰國時代過了,微利時代來了。但是,大企業就像大象,順風、逆風都一樣會前進!」林百里指出台灣企業未來大型化的趨勢。

而當企業不斷往前進的時候,國家競爭力和人力素質,是否也能同步往前,將是台灣最大的挑戰。

fr.: http://www.cw.com.tw/index.htm

06 May 2004

把酒類當精品 經營品味

今周刊384期(2004/05/06)
撰文:許維真

世界第一大的精品集團LVMH,去年度獲利表現不但未受景氣低迷和歐元升值的影響,還以21億8千萬歐元的數字,創下歷史性的高點。而集團下的酒類事業部門,因「強化享譽世界之名貴品牌酒」的策略奏效,對集團獲利貢獻度超過三成六。
台灣對高檔商品的強大消費能力不僅蔚為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尤其是高檔酒品,台灣的消費力更可觀,讓許多國外酒商嘆為觀止,也趨之若鶩。LVMH酒類事業部的副總裁吉爾軒尼詩(Gilles Hennessey)日前來台並停留一天,他是該家族企業第七代傳人,奉行著家族將高檔酒品的價值感經營得如同頂尖的LV的皮件或迪奧的香水等同等級精品,訪問中他自在卻優雅地談到對亞洲市場的觀察。

經濟不景氣 衝非即飲市場
今周刊(以下簡稱問):您對於軒尼詩先前能成功打入以威士忌為主的日本市場相當自豪,但是隨後的日本的泡沫經濟讓酒類銷售大幅衰退,為何同在不景氣循環中的台灣市場,軒尼詩的銷售卻連年成長?台灣的市場有何特別之處?
吉爾軒尼詩(以下簡稱答):日本非即飲市場本來就小,加上過去十多年的景氣衰退是前所未見,生意人不再應酬喝酒,市場就此萎縮。台灣的情況很不一樣,之前股市狂飆時,軒尼詩在台灣的即飲市場包括餐廳、俱樂部、PUB或酒店等管道的銷售達到最高點,後來逐漸下滑,但是透過大型量販店、超商或便利商店的酒類銷售量卻一直提升,因為台灣消費者會買酒回家喝、送禮或自行攜帶酒到餐廳消費。
軒尼詩旗下各品牌在台灣日間及夜間市場銷售比例,從以前的四比六漸到現在的六比四。
雖然亞洲各國多少受到景氣影響,但日本受創最嚴重,直到最近才稍有起色,而且日本市場很保守。相較之下,台灣改變速度很快、有活力,對新事物接受度也高很多。台灣人就是這樣,遇到問題就想辦法解決。
問:軒尼詩台灣市場先前都經由浤豐洋酒銷售,直到二○○一年才成立台灣分公司,市場的經營重點有無伴隨調整?
答:我們先前和浤豐(編按:先前同時代理帝亞吉歐及軒尼詩產品)合作著重在即飲市場,因為旗下的像香檳王(Don Perignon)、干邑XO或VSOP都是即飲市場的頂級品牌。我們注重價值鏈,而不一定是消費量,在品牌和形象未建立前,光強調量沒有意義。
問:分家後的即飲和非即飲市場銷售比例出現何種變化?
答:把行銷和業務收回來自己做後,兩邊政策和路線很不一樣,他們衝刺中低價位的大眾市場。如果從一九九九年取消進口關稅起到現在,我們在台灣的年成長率大約有二○%到二五%。當時台灣幾乎沒有香檳市場,現在這塊成長得很快。我們一直教導台灣消費者接受新產品,不過這得花上一段時間,所以我們不會一直要求只是衝量,因為品味的養成沒辦法速成。
問:除了銷售數字外,有無其他評估成效的重要指標?
答:我們的銷售量就是景氣的最佳指標,比任何報告都準(笑)。
問:軒尼詩過去的全球推廣經驗中,最挫折的是哪一次?
答:挫折經驗……那可多著呢(笑)。我講一個早期的例子,在一九五二年,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是軒尼詩的消費大國,占我們全球銷售量三成,現在一瓶都沒有。不過這就是軒尼詩的征服精神--一旦有個市場萎縮了,我們就朝下一個市場努力。

衝刺新市場 台美中成長快
日本市場也是一樣,從一九七七到一九九二年,我們伴隨泡沫經濟成長到很驚人的地步,等到泡沫破了,我們就轉往美國耕耘。現在軒尼詩是美國市場成長最快的品牌之一,美國也是軒尼詩的最大消費國。軒尼詩在中國的業務也很不錯,去年銷售量已經超越台灣了。
問:面對不同市場的酒類消費文化,酒類消費量較低的地區,和習慣飲用本國酒的高消費地區,哪種難度較高?為什麼?
答:其實我不這麼看,因為全球的酒類消費量一直在增加,在底下可能是如您所言的本國酒市場,如俄國的伏特加、中國的白酒或日本的威士忌。但是我們是在金字塔頂端,訴求對象不同。我們講究適可而止的飲用、細細品酩,不是狂飲濫醉式的消費,事實上我們也沒法這樣做,因為法國香檳產區或干邑產區每年的產量就是這麼多,不可能無止盡地銷售。所以我們在意的是酒的價值,消費者喝的量不大但品質一定要好。
問:軒尼詩以價格區隔市場,難道不會和當地的高價酒形成競爭關係嗎?
答:當然會,像中國的茅台就是我們直接的競爭者,它的價格也不便宜。但是我們的競爭者都還沒辦法創造價值,這對軒尼詩來說是好的,我們依舊能在頂級市場做出區隔。我們比較擔心的是同是出產干邑或香檳的對手降價,因為精品市場強調的是價值,降價促銷並沒有幫助。
問:軒尼詩十年前就已經以主辦或贊助高檔藝文活動方式經營品牌,台灣的經驗在拓展中國市場上扮演何種角色?
答:我想從各地累積的經驗都有幫助,不過我們在台灣的經營模式是最好的。
問:怎麼說?
答:首先我們的團隊非常優秀。再來我們減少銷售管道的中間抽成,這樣店家才有錢賺,也會願意繼續幫我們賣。我們的生意其實不複雜,有幾個簡單原則,第一我們希望產品有利潤,第二希望消費者對酒滿意,因為我們對品質有信心,第三希望生意最後能幫股東們賺錢。
市場目標和定價都確立後,就不會出現左右搖擺的情況。像有些品牌的行銷策略、廣告訴求常常更動其實是因為慌了手腳,抓一個改一個,不然就降價促銷。我們在景氣不好的時候會提高價格,廣告也不變,一樣賺錢啊。
問:各大酒商都急欲吸引年輕的消費市場,軒尼詩HIGH BALL的行銷訴求也有數年歷史,近期會推出更具差異化的行銷方式嗎?
答:軒尼詩的HIGH BALL主要是扭轉大家對干邑的印象,注入年輕化形象,這個方向不會變。同時我們也努力將香檳介紹給年齡層較低的消費者,在年輕人主力的消費場所,像Lounge等推廣,台灣會是日本之外,亞洲最大的香檳市場。
問:軒尼詩為歷史悠久的酒廠,又是LVMH集團的成員,產品特別強調優雅、成功、品味等形象,您又是家族第七代傳人,如何看待產品形象與實際消費行為的落差?
答:身為品牌所有者的角色是將產品定位在精品市場之列,所以整個產品包裝和消費者的第一印象很重要。講到品味,如果你的家族七代都在做同一件事,品味和品質一樣是不可或缺的,消費者被觸動所以買了我們的產品,但是要如何使用其實不關品牌所有者的事。像干邑你加點水稀釋、或是直接喝都有不同風味,我不想到處跟別人說不可以這樣或是那樣做不對,畢竟這是一個自由的世界。
但是我們在品質和產品包裝上一定要做到無懈可擊,消費者花了兩百美元買我們一瓶酒,他不會知道我們的成本多少,不過他要求的產品的價值感和品管一定是和LV的皮件或迪奧的香水同等級,這是身為品牌所有者必須提供給消費者的,讓我們的產品具備價值感。

簡單看失敗 必須設定目標
問:企業一般壽命為五十年左右,在面臨企業老化問題時,如何維持品牌不墜?
答:五十年,真的嗎?我們已經兩百歲了!(笑)我認為品牌都有本身正確的DNA(去氧核醣核酸),Code(密碼)可以不一樣,但一路演變過程中不要偏離太遠。如果後人不了解該品牌創立時的DNA組合,貿然進行巨幅的變動,會讓人迷惘並逐漸遺忘該品牌的精神。
以迪奧為例,四○年代剛在巴黎推出的時裝系列被認為是驚世駭俗,現在回去看卻覺得很棒,這是它正確的DNA。九○年代找來的設計師將迪奧轉成又炫又嚇人,我覺得走偏了,一直到John Galliano擔任首席設計師才又抓住原本迪奧的精神。如果品牌精神不能深植在消費者心中,終究有一天會消失。
問:失敗的定義是什麼?
答:自己設定目標卻做不到。
問:這麼簡單?
答:對,能簡單為何要複雜化?企業經營也是同樣道理,很多事情沒有想像中的難。(本文轉載自384期今周刊)

fr.: http://www.winwin.com.tw/main1.htm

人際關係是一生成敗的重大課題

不論我們的職業、目標、野心是什麼,人際關係都是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運用本書所揭露的原則,你會學會如何讓別人不會只顧他們自己的目標,而與你目標一致。只要你肯花時間努力學習和周遭的人互動,就能增進能力,達成所有目標。

一、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技巧
1.想要採蜂蜜,就不要踩蜂窩-切莫批評、責難或抱怨
2.處理人際關係的重大祕訣-真心誠意地感謝
3.因人制宜-激發對方熱切的想望

二、六個讓別人喜歡你的訣竅
1.讓你受歡迎的作法-真正對旁人感到興趣
2.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簡單方法-保持微笑
3.若是做不到這點,就會後患無窮-記住且叫出對方的名字
4.如何當個好的談話對象-作個好聽眾,讓對方傾吐
5.如何引起他人的興趣-談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6.如何讓人立即喜歡你-真心地讓對方覺得受到重視

三、如何讓旁人接受你的想法
1.你絕不可能在爭辯中獲勝-若想得到爭論的最佳結果,就是避免爭論
2.避免樹敵的方法-對他人的意見表示尊重
3.你若犯錯,就坦白承認
4.一滴蜜糖-永遠以友善的方式開始談話
5.蘇格拉底的智慧-盡量讓對方說是
6.處理抱怨的安全閥門-讓對方暢所欲言
7.如何獲得支持合作-讓對方覺得點子是他們想出來的
8.為你創造奇蹟的公式-嘗試以他人的觀點看待事情
9.所有人的渴望-以同理心推想旁人的想法和目標
10.大家都喜歡的訴求-訴諸對方崇高的目標
11.以戲劇化的方式呈現你的點子
12.無計可施的最後一招-提出挑戰

四、如何改變他人卻不激怒對方
1.如果你一定要指出別人的錯誤,就該以如下的方式開始-永遠以讚美和感謝他人開始
2.如何批評,而不招致怨懟-以間接迂迴的方式指出錯誤
3.先談你自己的錯誤-永遠先提你自己所犯的錯
4.沒有人喜歡聽命於人-提出問題,而非下命令
5.顧全其他人的面子-保留對方的顏面
6.如何激勵他人追求成功-大方稱讚每一點進步
7.必也正名乎-為對方建立好名聲,讓他必須名副其實
8.讓錯誤看起來很容易改正-經常鼓勵
9.讓人心甘情願地做你想要他們做的事-讓對方樂於做他該做的事

fr.: 大師輕鬆讀電子報

8大品牌神州掀風潮 共推加倍吉事

 是什麼樣的品牌魅力,讓海峽兩岸包括仙蹤林、永和豆漿、藍與白、弘爺漢堡、QQ口福、書中傳奇、阿二冰茶等7大馳名連鎖品牌,願意出資合作,在中國大陸地區共同推展安珈食品的義式美食專賣店—加倍吉事(Double Cheese,在台灣名稱為比薩王)?

 在2003年的下半年,台灣安珈食品公司引進了實力雄厚、實戰經驗豐富的股東團隊,進行企業經營團隊的重新整合、品牌重新定位再出發。

 短短的半年多的時間,安珈食品的連鎖店—比薩王就在台灣市場飛快地拓展出連鎖店,目前總店數已達近50店的規模,家家都賺錢,其中近70%的店數是在今(2004)年所開出。

 比薩王總經理劉秀美表示,「主要是受限於開店地點難尋的因素,我們希望找到的地點,能讓加盟主開出的都是賺錢的店。」如果就實際有加盟意願的準加盟主,以及已經簽約但是尚未開店營運的加盟店來計算,比薩王可以交出來的成績單將不僅於此。

比薩王天蠶變 快速展店50家

 新股東團隊的加入,讓成立已經10年的比薩王,有如脫胎換骨,在市場上的表現銳不可擋、令人驚艷!

 今年2月份,在台北市世貿展覽中心所舉辦的台北國際加盟大展會場中,人潮鼎沸。許多連鎖加盟總部上從負責人,下至櫃檯小姐、助理人員,白天在會場中都聲嘶力竭地賣力招商,晚上積極地連絡有望客戶加緊追蹤。卻有一群連鎖企業老闆,將會場的生意留給幹部去處理,幾個人約在展覽中心隔壁的凱悅飯店咖啡廳,談成一項台灣連鎖加盟產業界史無前例的合作案。

 企業或財團共同投資一項新事業,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經常見到的就是本來就已經交叉持股、相互投資的企業,或者是集團下的關係企業,共同集資去投資經營一項新事業。但是,由7家財務股權各自獨立,在海峽彼岸或對岸經營成功的知名連鎖餐飲企業,共同集資、合作經營一項新的餐飲事業,卻是前所未聞的一項創舉。

7個龍頭集資合作 產業新創舉

 這7家企業就是台灣的弘爺漢堡(台灣連鎖早餐店規模前五大)、QQ口福極品自助餐(台北縣自助餐連鎖店第一大)、書中傳奇租書城(台灣漫畫租書連鎖店第三大,同時有經營『書香咖啡』連鎖店)、阿二冰茶(台灣南區泡沫紅茶店第一大),以及中國大陸的仙蹤林泡沫紅茶、永和豆漿中式餐飲、藍與白清粥小菜等馳名、賺錢的連鎖加盟企業。
(註:前述前三家公司為安珈食品公司2003年新加入股東,連同安珈食品,共計為8家企業。)

 而他們所要共同投資經營的,就是在中國大陸發展『加倍吉事』連鎖餐廳,一個以安珈食品的比薩王披薩焗烤美食專賣店為基礎的義式美食餐飲連鎖事業。

 中國大陸股東之一的仙蹤林董事長吳伯超指出,中國大陸的西式速食產業龍頭,漢堡店還是麥當勞、炸雞店還是肯德基,唯有披薩店雖然必勝客相當有名,但是還未取得絕對領先的地位。而披薩這項食品,據傳說還是由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到義大利的,如今反由西方回銷東方,中國大陸的消費者接受度相當高。而美國百勝集團(旗下有肯德基、必勝客及百事可樂)在全世界的必勝客走的都是平價消費,唯獨在中國大陸的必勝客走的是中高檔定位,以國民所得換算起來,在中國大陸賣的披薩是全球最貴的。

加倍吉事 要搶做義式美食的龍頭

 既然是不合理的昂貴,自然就給予競爭者很大的進入空間。
吳伯超表示,比薩王的披薩餅皮是自行研發、手工製造的,口感比起其他平價披薩店是向同一家工廠由機器大量生產的餅皮要好上許多,既香脆又嚼勁十足。光是這一點,就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再加上比薩王已經累積了多年有關義大利麵、焗烤的餐飲生產技術,在台灣的經營團隊個個有來頭,都是餐飲界經驗豐富的老手,採取合作經營的模式,可以省下技術研發的時間與投資,有利於快速切入中國大陸的義大利美食及披薩的市場。

 目前,這個由8家成功賺錢的連鎖加盟企業所組成的新團隊,第一波集資新台幣1,000萬元為開辦資金,已經在上海市盧彎區魯斑路租下辦公室做為總部據點,由弘爺漢堡董事長許倉賓擔任企業負責人,預計在今年年底之前開出2~3家的直營示範店,2005年開始大華東地區的發展,目前積極在淮海中路上尋覓開店地點。

優秀的領隊 吸引A+的人才上車

 許倉賓表示,加倍吉事未來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將會以區域授權或合作經營的模式運作,新台幣1,000萬元只是第一波的集資,視後續情況後,可能還會再增加投入資金。

 股東之一的永和豆漿董事長林炳生,被問到「合作的股東每一位都是頭頂一片天的企業家,各自從事餐飲事業已經10多年,對於產品的研究開發一點也不陌生,以永和豆漿為例,在中國大陸地區的連鎖事業已經發展相當成功,具有相當的豐富的經驗,為什麼不自己經營,卻選擇與其他7家企業合資,僅做為8個股東之一?」

 林炳生的回答,簡短乾脆卻又讓人感到有趣,「因為我們對倉賓領導的團隊有信心!」

 原來,帶領比薩王脫胎換骨的靈魂領導人物是許倉賓。而讓7位企業家願意捐棄一己之私,共同合作創造事業真正的原因,又是許倉賓!

本文作者裘華 摘自創業搶鮮誌2004年5月號
fr.: www.myway168.com.tw

03 May 2004

企業以開源取代節流

記者鍾翠玲/台北報導  2004/04/27



一項調查發現,全球CEO經營重心從過去的降低成本轉為追求營收成長。

IBM針對全球450多位CEO的訪談調查發現,由於景氣逐漸復甦,營收成長取代成本撙節,成為最多(83%)CEO的經營重心。而台灣CEO則計畫提升IT績效以提升企業競爭力。

根據IBM的調查,未來三年為了公司提高財務績效,456位CEO中有83%將營收成長列為重點領域,而成本降低則為63%。IBM業務咨詢服務事業部經理郭靜燕指出,這是因為過去企業兩、三年已落實成本控制像是流程簡化等措施,隨著景氣回溫,CEO希望藉由新產品及新市場開發,來達到營收成長的目的。

IBM也以同樣方法,在台灣針對六家金融公司CEO做調查。結果與全球調查的結果略有不同;本地CEO則視「提升企業競爭力」為未來三年企業發展的最重心。

不過郭靜燕表示,這不表示本地CEO不在乎營收成長,差別可能在於台灣金融業競爭環境,以及全球化趨勢,使CEO們更注重自己競爭力的提升。

在兩項調查中,全球及台灣的CEO都希望提升企業回應能力、開發新產品及服務,並提供具區別性的產品。

郭靜燕指出,為了開發具區別性或新產品及服務,企業有必要更了解客戶,而客戶關係管理(CRM),的專案將有助於釐清客戶貢獻度。她表示,過去CRM被認為沒有效益,可能是在資料倉儲建置階段,或是資料不乾淨所造成,如果是前者,則資料採礦(data mining)或是理財專員等將會看到效益。

她並補充,新通路的創新使用也有助於業務成長,如ATM變成無人銀行;而對金控公司而言,併購也是增加新通路的方法之一。

企業回應方面,郭靜燕表示,作業自動化及淘汰老舊系統等提升IT績效的作法,也能達到提升回應力的目的。

fr.: 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topic/0,2000062938,20089133,00.htm